郭 恒,郭 静
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天水 741000;
2.甘肃省天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天水 74100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是维护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监测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既可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又可提升天水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对加快天水市农村整体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015年10月,天水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检验检测以及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等工作,所有县区和部分乡镇先后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每年都承担着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检测任务。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监测机构每年例行检测蔬菜样品在10 000份以上,2018年检测样品达到34 193个,合格率99.93%。有力地推动了天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天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和县区监测机构在做好蔬菜等农产品定性检测的同时,先后派出多名技术人员赴北京、上海、成都等仪器厂家指定的培训机构和兰州、定西等兄弟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行培训,学习农残、重金属定量检测以及气相色谱仪软件操作等专业技术。同时,天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对各县区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操作和农产品快速检测等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全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近几年,天水市稳步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的种植业品种已达到129个,“花牛”苹果、“下曲”葡萄、元龙花椒等农产品多次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大奖,在国内外十分畅销。同时,在标准制定、基地建设、生产过程与投入品管理、质量检测体系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2018年出台了《天水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奖补办法(试行)》,对新认证的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有机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和续展的10个品牌进行了认证奖补,奖补资金达到53万元,极大地调动了“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2017年以来,天水市投资120万元创建了两批市级农产品(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监测示范点共40个,每个示范点配备了检测仪器和电脑等追溯监测设备,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对追溯监测示范点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操作和农产品快速检测等技术培训。2018年全市各级监测机构例行检测的蔬菜样品信息全部录入到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实现了样品信息可追溯。
目前,天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并未健全,除武山县建立了6个独立的乡镇检测机构外,其它县区乡镇检测机构基本空白,没有独立的监测机构和专职的监测人员,全市没有村级监管员,无法全面开展监测工作。
目前市县两级检测机构都配备了定量检测设备,但由于专业检测人员较少,且部分缺乏技术培训,对定量检测工作未完全掌握,全市各级监测机构以定性检测为主,只有个别县区能够开展少量的定量检测工作。
全市各级监测机构工作经费没有达到省级业务部门的要求,部分县区经费还未列入财政预算,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上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监测工作需要。
天水市2018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35.1万亩,总产量380.82万t,产值为88亿元,加上果品、中药材和周边地区进入天水市的农产品等,监管任务非常繁重,监测人员严重缺乏。
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机构,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并逐步充实村级监管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常规性监测,把好市场进入关口[2]。
按照市级检测机构以定量检测为主,县、乡检测机构以定性检测为主的原则,制定本区域监测计划和经费预算,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部门年度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引进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市、县、乡等各级检测机构,并定期进行检测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强、有责任、有担当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
全面实行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对所有上市农产品进行检测,并将农产品信息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保证农产品以二维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产地准出证明等标识上市销售,实现上市农产品质量可控、信息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