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效应的附属绿地绿化模式解析

2019-01-06 10:39房兆燕
现代园艺 2019年16期
关键词:环式环境效应绿带

房兆燕

(兰陵县园林管理处,山东 临沂 277700)

所谓生态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的气候资源、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质量与数量的总称,其会对社会以及经济持续性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认知与评估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以及生物监测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环境保护以及污染防治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研究生态环境效应下附属绿地绿化模式,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1 附属绿地建设价值

1.1 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效益

根据研究发现,城市附属绿地蒸腾吸热量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绿地,在城市生态恢复与景观受损界面修复等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对城市生态与环境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1]。同时设置附属绿地,还可以调整城市各类型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生态系统平衡,能够切实提升城市绿地生态效益。

1.2 有利于提升城区环境质量

现代城市化进程发展极快,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城市绿地作为城区环境质量改善的有效手段,可通过建设附属绿地的模式,保证城区尤其是老城区绿地数量,为提高城区环境质量提供有利支持。

1.3 有利于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多数城市老城区建设都存在着公园绿地面积过少、绿地分布不均,以及绿地系统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附属绿地建设,可以缓解城区绿地资源不足,以及空间较少等状况,能够有效减轻政府投资压力,实现科学化生态化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模式。

2 常见附属绿地绿化技术

以道路类附属绿地绿化技术为例。道路类附属绿地绿化主要分为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以及路侧绿带3 种。

2.1 行道树

一般城市行道树绿带宽度为1.5m,多会栽种具有地域特征的乔木,且会配置色相变化地被以及模纹[2]。如果行道树绿地宽度较宽,应在行道树下设置大小规格不同的灌木,会通过模拟自然群落的模式对其进行种植,以保证景观层次感以及视觉感官。

2.2 分车绿带

道路两侧分车绿带通常宽2.5~6m,在设置分车绿带时,为保证绿带功能发挥效果,会尽量加宽分车绿带宽度[3]。按照现有道路断面形式,分车绿带绿地功能主要反映在景观上,会按照景观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塑造景观。在景观塑造过程中,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要为景观塑造效果服务,且要保证植物配置层次,以保证最终景观美感。

2.3 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宽度一般在4~20m,按照地理条件和生态化原则,将当地自然植物群落作为种植设计依据,展开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营造[4]。科学合理的景观营造设计,可以为植物生长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且能够保证景观塑造效果创新性。

3 生态环境效应下附属绿地绿化模式解析

3.1 环式绿地

附属绿地诸多要素都与生态环境效应有着直接关联,如可运用小尺度量测定模式,选择出最佳的绿地种植模式以及结构类型等。同时绿地连通性以及整体性,也会直接影响绿地生态环境效应。根据实践表明,绿地连通性与整体性越好,噪声、热量以及水分等元素与绿地接触交换的时间也会随之增加,此时,植物可以利用自身生理机能,达到理想化降噪以及降温增湿效果。由于传统轴式附属绿地绿化模式连通性与整体性不如环式绿地理想,因此,环式绿地开始成为生态环境效应下附属绿地绿化主要模式。同时因为该绿化模式具有景观性以及经济性的特点,所以当建筑硬化率以及围合性较低时,运用概率化模式便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生态效果。

3.2 环式绿地演变

绿环绿化模式最早起源于霍华德时期,起初会通过运用宏观尺度,以环式模式绿地控制城市无限制扩张,以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的目标。在20 世纪40 年代,阿伯克隆比在大伦敦规划中,运用了环式绿化模式,控制城市蔓延。至此以后,绿环绿化模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模式功能也变得更加强大,由原本单一隔离功能逐渐发展到集休闲、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模式,其尺度也逐渐发展到了微观以及中观等多个层面。

3.3 环式绿地实际应用策略

通常环式绿地绿化模式在附属绿地应用中,主要以中观层面应用为主。环式绿地布置需要大规模绿地为基础才可完成,但由于国内城市绿地面积相对较少,因此,要通过合理规划的模式,科学运用环式绿地模式。

3.3.1 要合理设置其宽度。经过试验研究发现,如果绿地宽度过窄,其生态作用发挥效果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所以需要科学设置其宽度,以保证绿地整体生态效应发挥作用。经过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宽度超过34m 的绿地,其降温增湿效果最为明显;宽度超过42m 的绿地,整体空间温湿条件会趋于稳定状态,可以起到调节周边环境的作用。国内学者通过软件模拟模式发现,绿地宽度在25m 时,便可以调整周边微气候,所以结合城市绿地规划综合情况,建议要将绿地宽度设置在超过30m,且要保证绿化覆盖率高达70%,以保障绿地生态贡献。在具体进行宽度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施工综合情况以及成本规划等,合理设置最终绿地宽度。

3.3.2 要科学规划其布置模式。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较为紧张,绿地整体面积更是有限,所以为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可通过实施道路系统、步行路与绿地联合布置的模式,充分运用边角余地,打造出较为舒适的外部空间,通过绿环围合作用,增强场所领域感以及认同感。如果绿环分布在外围,便可以有效吸附道路污染物以及噪声。如果条件许可,还应结合自然环境进行设计,可通过合理规划,在绿环体系内纳入湖泊以及河流等,且要结合布置周边绿地,有效补充绿环生态效应,确保整体绿地生态效果可以达到最佳。

3.3.3 要做好政策方面支持与帮助。由于环式绿地绿化模式所需绿地面积相对较大,且多会和路口相互连接,经常会出现界面临街的情况,所以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可在空间规划格局中纳入此种绿地,以便通过绿线模式进行控制。同时政府还应加大政策要求,以及经济补贴力度,园林管理部门也要在养护技术方面,提供有利的技术指导支持,以保证绿地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4 结语

通过论述附属绿地绿化相关内容,使人们更清晰地认知传统绿地绿化模式,以及生态环境效应中附属绿地绿化模式。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环式绿地绿化模式的研发力度,要明确该模式具体内容以及实际应用模式,以便通过争取政府支持以及科学展开宽度设置等手段,切实将该绿化模式落实到实处,以实现生态化、经济化附属绿地绿化模式,从而为广大民众营造出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环式环境效应绿带
北京不同道路绿带银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英国绿带经验对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管控的启示
弹性环式支承结构动刚度分析及其对转子系统的影响
武器装备典型故障和环境效应统计分析
福州市主干道分车绿带对骑行通勤者暴露于细颗粒物的影响
水环式真空泵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
法兰克福绿带体系规划历程与更新策略
螺纹锁紧环式高压换热器检修要点
第二届“地面雷达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培训研讨班通知
河流廊道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