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洁如 李 妮 苗兵兵 曾 蕾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2)
培根曾经说过:“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雅的园林”1,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文化背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自然写意山水的美学意蕴。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影响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文化圈,甚至蔓延到欧洲大陆。
17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欧洲大陆上掀起了一场影响持久而深远的“中国风”热潮。伴随着亚欧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传教士、旅行家的往来交流,中国的政治制度、道德宗教、民俗文化和美学思想开始陆续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向欧洲人展示了一个底蕴深厚的东方文化体系,激起了他们对神秘东方异国情调的好奇与向往。中国造园艺术正是在这股热潮中受到广泛的传播与赞赏,映射出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喜爱与向往。
苏利文曾说:“中国山水画反映出来的美学思想,以一种非常简洁微妙的方式在欧洲艺术里得到了体现,尤其在欧洲园林艺术领域,中国艺术的影响是立杆见影,并且有着革命意义。”2中国独特的造园手法最先引起了英国人的注意,随之在文艺界掀起了赞扬中国造园艺术的风气,是英国人的审美情趣改变的直接原因。
18 世纪以前的英国园林主要被法国古典主义所影响。而古典主义园林大多强调中轴对称、注重主从关系,具有平衡稳定、比例协调等特点,园林中的植物按照人的意志被修剪得过于整齐,过分强调规则反而失去了自然的美感。
18 世纪伊始,英国园林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逐渐从规则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创了欧洲不规则造园的新模式,形成了自然风景园。这是欧洲园林史上一场意义极为深刻的变革。
自然风景园的产生是盘根错节的多重因素造成的。除了受英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社会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哲学思想、美学观点文化因素和气候条件、地形走势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风景园的产生是英国人向传统规则式园林提出的最初挑战。
16 世纪后期,欧洲的哲学领域盛行理性主义,随后又产生了建立在秩序与和谐思想上的牛顿宇宙观和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在美学观点上,两者也互为对立。从理性主义角度看,欧洲古典主义园林的平面构图上崇尚几何图案和线性切割;而从经验主义得角度看,则提倡园中应该富有野趣,使人们有接近自然的感受。英国诗人很早就开始称颂不加装饰的自然之美,而英国文化中也一直有爱好大自然的传统。
在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下,英国最先开始对规则造园的模式提出了反对。18 世纪早期,政治家、哲学家沙夫坎伯里爵士和散文家艾迪生就开始关注中国的不规则造园艺术,艾迪生在他主编的《旁观者》中公开对中国的造园艺术表达过赞扬,表示了他对规则园林的反对。包括像他这样的文士在内,许多思想家和社会名流们也介绍与赞赏了中国园林,为自然风景园的产生提供了方向和理论上的指导。这些对自然、对艺术的理解,是英国吸收中国造园艺术的美学基础,是18 世纪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造园大变革和之后园林艺术的发展铺垫。
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风景园形成的影响毋庸置疑。而在造园实践中也响应学习中国造园艺术和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号召,通过造园实践使英国园林慢慢的发生改变。著名的造园家有斯威特、蓝格雷、布里治曼、肯特和布朗等。例如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正是以诗入画、以画入园,而肯特在从事建筑和造园艺术前学习过绘画,他以绘画的角度解读了马国贤所作的热河皇家园林的风景铜版画,并把它运用到现实园林的建造中,从而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
经过这些造园家的实践,推翻了古典主义园林中注重比例和对称的规则。用灵活的曲线代替了生硬的直线,中国的造园艺术切实地影响了英国的造园实践。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自然风景园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中国造园艺术对法国园林的影响则体现于18 世纪中下叶开始流行的“英中式花园”。与大众所熟知的不同,法国其实才是最先掀起“中国热”的欧洲国家,“英中式园林”和英国的“图画式园林”大致是同期发展的,但中国的园林艺术却首先在英国流行起来,其原因在于虽然英法两国在思想和理论上的交流与影响更为密切,但法国人并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灵感继承于英国的自然风景园,他们认为中国才是自然风景园的故乡,所以,他们更愿意称其为“中国式园林”。
法国“英中式园林”在18 世纪初期产生于英国的启蒙运动,不久便在法国广泛传播。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们借用中国的政治制度、道德伦理等精神武器攻击陈旧的封建专制制度。法国园林在这样的情形下也必然要挣脱代表封建资产阶级意愿的古典园林体系。启蒙思想家们大力宣扬英国启蒙运动中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追求的自由精神,这为“英中式”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英国反对规则造园和赞扬中国园林的文章在法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例如钱伯斯所著的《东方造园艺术泛论》,这些理论激发了法国人在造园上丰富的想象力,许多法国园林更是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建造出了许多具有东方韵味却又与众不同的园林。
法国园林虽然是在启蒙运动和“英中式”园林的影响下产生的,但法国作为古典主义的发源地,从前的造园思想根深蒂固,改弦易调较为困难。这时造园家们,一方面接受中国造园艺术思想而开始追求有自然趣味的不规则布局,一方面依然留下了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子。在英国进行园林变革之后,规则的几何式园林已经消失殆尽。然而在法国,规则园林和不规则园林却可以融合共生。直至18 世纪70 年代法国才真正的出现“英中式”园林。有说是瓦特勒在巴黎塞纳河绊铸造的朱利庭院,但也有其他不同的记载。此外,德利尔在他1782 年所著诗集《庭院》中也列举了法国几座著名的“英中式”园林,例如,布乌登在巴黎附近铸造的提沃利庭院和布弗莱斯公爵夫人的庭院。往后发展的历程中,被公认的中国风味的不规则园林是巴黎西段布劳涅森林里的巴加特尔花园和圣詹姆士花园。
除了英法两国之外,德国虽然比英国人较晚才接受到中国造园艺术思想,但中国造园艺术对德国园林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德国费舍的《建筑简史》是第一部向德国人正式介绍中国建筑与园林的专著。除了中国造园艺术思想之外,德国风景式园林的产生也与当时的文艺思潮有密切的联系,诗人和哲学家都是它的倡导者。德国早期最为重要的风景式园林是腓特烈大王在波茨坦的长乐宫建造的园林。他不但在园中建造了一座造型华丽、色彩辉煌的中国茶室,后来还模仿英国伦敦的丘园宝塔建造了一座龙塔。德国早期的自然风景园还有沃尔利兹、魏玛等。这些园林里面不乏像隐居庐山和假山的中国元素,有的直到今天还保存完整。德国人最为熟知的“英中式”园林则在慕尼黑,是在18 世纪末期设计的,至今仍然保持了一些树林和山丘上坐落的寺庙和宝塔。
18 世纪下半叶,“英中式”园林在英法德的带动下逐渐在北欧地区得到发展,较为著名的有瑞典的海珈公园和丹麦的卡拉姆堡中的园林。同时,意大利和俄罗斯也建造了许多“英中式”花园,例如,圣彼得堡郊外的沙皇村花园。匈牙利、捷克、波兰、西西里等地均有“英中式”园林和中国风建筑。至此,中国的造园艺术遍布在整个欧洲大陆,它推动和促进了欧洲由理性的古典主义向非理性的浪漫主义的转变,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意识与人文精神对欧洲的思想精神领域及政治文化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18 世纪成为中国文化风靡欧洲大陆的时代。从中国传播而来的造园艺术思想改变了欧洲传统园林的几何式规则布局,逐渐形成了新的审美理念与园林风格。中国造园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其美学意蕴成为后来席卷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重要根源之一,它的影响毋庸置疑。
引用
1(英)培根何新译《培根人生随笔》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英)M·苏利文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