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草 徐 晗 陈 倬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与乡村有关的最热关键词就是乡村振兴,各学科各行业都在试图找到最合适乡村振兴的方法和最有效的路径。从建筑、规划到园林景观,也都针对如何振兴乡村开展了一系列本学科领域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和探讨,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代人面对城市的各种城市问题,如空气污染、饮食不安全、居住拥挤、活动场地有限等问题,往往想挣脱城市这个巨大钢筋混凝土城堡的束缚,走进乡村这个自然舒适的野趣之地。所以,应运而生的和乡村生活有关的综艺也备受大众喜欢,如《向往的生活》和《哈哈农夫》等,随着这些电视节目的播出,乡村又有了更多吸引人的特质,也有了更大待发掘的潜能,这些潜能将成为乡村振兴一个巨大的驱动力。在这个追求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时代里,有的放矢、异质化、高品质的乡村景观建设能产生巨大效益,这些景观效益助力并推动乡村振兴。
在新世纪城乡关系下,乡村资源体系主要包括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景观资源。过去我国乡村资源观念狭隘,将乡村资源等同于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忽视了能够推进乡村更全面、更健康和更持续发展的资源类型。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发挥乡村的优势,摆脱传统乡村观和产业对乡村发展的制约,重新塑造乡村功能,构建产业发展模式,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景观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1]。这些乡村景观资源潜能如果被充分挖掘出来,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就可以切实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景观方面的研究一般是通过景观设计创造景观绩效或效益,进而推动乡村发展,从而带动乡村振兴。但现在的乡村景观规划基本千村一面、模式复制,缺乏特色内驱力和可持续发展。这样雷同复制品的景观设计模式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如各种街景风格和建筑风格重复的,毫无特点的仿古镇古村落、建筑景观和美食雷同的各类乡村大食堂等,这种浪费超越了它可能带来的某些效益,对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微薄。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景观也要发挥其效益价值,助力乡村发展,做有绩效的景观效益模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粘贴复制和应用,不考虑村庄特色、受众需求和应用后是否可以产生效益。
从新农村、特色小镇到田园综合体、民俗村、美丽乡村等,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已经有过很多种研究和实践尝试,并有了一些优秀的研究和实践案例,比如,陕西袁家村、义乌青岩刘村、无锡田园东方、东阳花园村、河南信阳郝堂、焦作莫沟等,这些优秀的研究和案例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基础。同时,这些都是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庄点状缓慢式发展案例,如果对于其它乡村完全照搬和模仿可能不会实现预期的景观效益,尤其是自然条件完全不一样的村庄。不是随意选取几个典型乡村景观建设优秀案例在各类乡村进行复制模仿,就可以实现景观效益并带动乡村振兴。所以,在景观建设和乡村振兴之间,建立能连接起来的纽带和桥梁,就要使乡村景观是村村异质的,是有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是有效益的景观。要做到有效益的乡村景观建设,就需要对各类村庄进行分类归纳梳理,找到不同区域乡村的特点和优势劣势以及周围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做到准确切入,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景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是农业大省,乡村振兴对于河南来说更是迫切需要全力以赴努力实现的大事、好事。河南乡村总体发展较落后,少数拥有天然旅游资源的乡村发展迅速,但大多数远郊内陆型农耕村庄却发展缓慢,在吸引人群和产业发展上处于劣势,所以,这些乡村的发展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河南省村庄的分布和规模,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与历代的农耕生活相适应,分布不均、大小不等。在豫南、豫西山区,村庄数量少,规模小,有的村只有3、4 户人家,多沿山谷、河流聚集,呈线性分布;而豫北、豫东平原耕作半径大,交通方便,1 个村庄往往有上百户、几百户人家,点疏规模大,多呈网状分布[2]。
根据河南的乡村自然景观风貌特点,可以将河南乡村分为风景资源型乡村和农耕型乡村,农耕型乡村又分为传统农耕型乡村、产业类农耕型乡村、历史文化类农耕型乡村,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具有不同的景观特点和基底风貌。
风景资源型乡村一般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如山区或水域附近的乡村。山区的乡村一般自然资源良好、自然景观丰富,丘陵、山脉等山景可以建山地景观、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区以及风景区等,河流、湖泊比较多的乡村可以营造水系景观。总之,这些山区或水域周边的乡村,可以通过挖掘和保护自然资源,形成优越的,和周边环境和谐发展的自然景观风貌。自然的山脉河流一般都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所以,这些具有自然资源的村庄往往结合独特的地貌特点,就可以形成与众不同的景观格局,很容易从乡村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优越自然资源的村庄大多早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已经进行了景观开发,并且大多数也实现了景观效益,很多乡村在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耕型乡村是河南大多数的乡村类型,是景观资源最匮乏的乡村类型,这些没有或者缺乏自然风景资源的农耕型乡村又分为传统农耕型乡村、产业类农耕型乡村、历史文化类农耕型乡村等。传统农耕型乡村没有特别的自然资源,只有大片的平原农耕土地以及土地间灌溉用的小河沟。和我国其它大多数村庄一样,只是依靠农耕和年轻人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而且大多都已在县城买房置业,这类村庄如何实现景观的特质化及效益化就变得非常重要。产业类农耕型乡村是那些景观风貌格局和传统农耕型风貌类似的乡村,但经济来源除了农耕之外,还有一些产业支持。历史文化类农耕型乡村也是自然景观风貌格局和传统农耕型乡村类似,但村里有历史性事件、人物故事或者历史性文化遗存等。
乡村景观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5 大价值[1],这些价值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效益。通常把效益分为生境方面的生态效益、物质化的经济效益和和谐发展的社会效益。在生态效益方面,乡村景观建设可以修复过度开垦的自然地,重塑荒山荒地的风貌,在自然修复和生态保护、环境更新方面都有比较显著的作用。在经济效益方面,乡村景观建设可以和娱乐、休闲、旅游、产业等结合起来,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社会效益方面,乡村景观建设可以改变当地乡村的现有居住环境,也可以改善当地村民生活方式,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度和身份认同感,有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这3 个方面的效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可能形成更大的效益,也可能一种效益提升,另一种效益有所下降。由于人类活动的本质属性,环境、经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3]。因此,在分析景观建设可能给乡村带来的各种效益时,一定要综合考量,争取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平衡值。
结合河南省乡村的类型及特点,从景观建设产生的效益机制出发,综合分析后,将乡村景观效益模式归纳为4 类:基于田园风貌体验的农耕——乡村景观效益模式、基于自然资源利用的旅游——乡村景观效益模式、基于产业发展的产业——乡村景观效益模式及复合乡村景观效益模式。
是针对自然景观丰富和优越的风景资源型乡村和历史文化型乡村。通过景观建设,充分利用风景资源型乡村的自然资源,发挥其最优的娱乐休闲开发价值和效益,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型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内化的精神及文化外化为可传承性、可欣赏性、可复制性、可出售性的具象化收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这一模式对接的是产业类农耕型乡村,梳理这类乡村的产业和村落基底脉络景观的可收益化联系,将产业建设融入景观建设的全方位规划中,使产业成为景观建设自然和谐的一部分,并将产业布局和设计塑造成为可以观光的大地景观,使乡村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又不牺牲自然的肌理风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平衡极值。
可以嵌套入传统农耕型乡村,这类乡村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大规模产业,但污染小,绿色有机粮食生产有优势。因此,这类乡村可以保留原始的农耕景观风貌,把农作物耕种形成教科书中的原始村落风貌,并适度开发设计成耕地景观。同时,保留部分传统农耕活动,形成中小学及各类企事业机关单位,甚至是大学劳动及农耕教育研学基地。这类乡村的春耕夏收就是一种自然风景,可以通过适当的景观引导,形成节事活动吸引参观人群,这些方法和措施都可以为这类乡村带来长效收益。
是指有些乡村可能同时满足多种类型特点,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某一种效益模式,应“优中选优、综合开发、纵横拓展、重点利用、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景观建设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