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5万个村完成了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集体成员3亿多人,累计向农民股金分红3 251亿元。
2018年,甘肃省通过政策倾斜、规范引导、财政扶持等措施,积极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等服务主体,落实省市县财政扶持资金4065万元,扶持农机合作社390个,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2445个,比2017年增长32.7%。
2018年,我国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亿元。
据悉,截至2018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7万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1243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1.27亿农户,户年均增收超过3000元。
长期以来,城市的高速发展让各种生产要素大量从农村流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农村人才的流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好农村“人才振兴”的问题,注意培养本土“三农”人才,如此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对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才成长需要环境,发挥作用需要舞台。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职业教育,把本土人才发现好、培养好,使用好,让本土人才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真正把家乡建设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 苏华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应准确把握农民进城落户意愿这一事关新型城镇化走向的重要问题,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作出自主选择。继续完善“人钱挂钩、钱随人走;人地挂钩、以人定地”的制度安排,激励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提高融入城镇的能力。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大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城乡区域布局,实现城乡双轮驱动、良性互动。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史育龙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解决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集中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解决老百姓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起来不经济的相关事项;要瞄准需要服务的关键问题,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并使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要着眼于新产业、新业态,农工、农商、农贸、农旅、农文结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要有助于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无死角、全覆盖的相关服务。
——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张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