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忠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畜牧兽医站 810600)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常发病之一。主要致病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在奶牛养殖场中,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往往较高,可达30%~40%,90%以上的奶牛不孕症是子宫内膜炎导致的,该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助产时手、器械及奶牛外阴消毒不严格;产后外阴松弛,外翻的黏膜和泥水、褥草及尾根接触;胎衣不下、阴道及子宫脱出等导致病原微生物从奶牛体外经阴道和子宫颈进入子宫而感染。
存在于奶牛阴道中的微生物由于发生损伤而迅速繁殖;存在于其他部位的微生物,由于产后机体组织抵抗力降低,也可以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进入子宫,致使子宫内膜发生炎症。
奶牛食欲和产奶量明显降低,反刍减弱或停止,有时拱背、努责,从阴门中排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分泌物呈污红色或棕色,具有臭味,而且超过正常的产后期仍有分泌物排出。阴道检查有分泌物,子宫颈口开张,阴道黏膜发红。直肠检查感到子宫收缩反应减弱,子宫壁厚、有波动感。个别病牛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脉搏和呼吸稍加快。后期病例,往往出现子宫积脓。
通过直肠检查法和阴道检查法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即可做出诊断。急性型子宫内膜炎直肠检查时明显感觉子宫角变得粗大而肥厚,子宫收缩反应较微弱,而且有波动感;阴道检查时子宫颈外口黏膜充血肿胀,子宫颈口略微开张,阴道底部有炎性分泌物。
慢性黏液性子宫内膜炎直肠检查时明显感觉到子宫角粗大且肥厚,子宫收缩反应迟钝缓慢。阴道检查发现,阴道和子宫颈外口黏膜充血、肿胀,子宫颈口略微开张,阴道底部有炎性分泌物。慢性黏液脓性子宫内膜炎直肠检查发现子宫角明显增大,收缩缓慢,子宫壁薄厚不一。
如果奶牛患急性子宫内膜炎和其他产后感染时,需进行全身性治疗,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奶牛出现酸碱失衡和脱水等严重症状时,必须在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强心和补液等措施,如静脉注射葡萄糖,配合生理盐水、VC、B 族维生素及钙制剂等,以纠正酸碱平衡,防治奶牛酸中毒和脓毒败血症。
为了促进子宫收缩和增强子宫的防御机能,可以应用垂体后叶素、麦角新碱及雌激素等。
该疗法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较为普遍使用。方法是先将1%~2%的生理盐水2000ml 加热至40℃左右,然后反复冲洗子宫,直至冲洗回流液清亮为止,每天早晚各冲洗1 次。
子宫内药物灌注疗法是子宫冲洗后的进一步治疗,在清除子宫炎性分泌物的基础上再利用抗生素子宫内灌注,有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由于子宫内膜炎常常是几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因此,在临床治疗选择药物时尽可能选用多种广谱抗生素配伍使用。
科学合理配制奶牛日粮,搭配一定比例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质元素等,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增强奶牛体质,提高奶牛抗病、防病能力。认真搞好奶牛场内环境卫生,做到定期清扫、消毒厩舍、产房,保持奶牛舍干净、通风,做好厩舍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工作。
奶牛人工授精时,技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彻底对输精器、手套等输精用品及奶牛外阴部等进行消毒,防止奶牛生殖器官感染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及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而引发疾病。
饲养管理人员应将待分娩的奶牛单独饲喂,以免发生奶牛流产。待产区严格消毒、清洁。奶牛分娩需要助产时要耐心细致地规范操作。当奶牛出现子宫脱出、产道损伤等情况时必须严格进行消毒,并及时做进一步治疗和处理,防止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