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病的防治

2019-01-06 09:32王相芳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丹毒泔水猪丹毒

王相芳

(云南省文山市新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63099)

猪丹毒病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细菌性传染病,感染猪通常呈急性败血性经过,典型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紫红色菱形状疹块,指压留痕,并有心内膜炎和关节炎临床表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严重阻碍畜牧业的发展[1]。

1 猪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小杆菌,表面无荚膜和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新鲜病料中分离的病原经染色后可见呈单个、成对或成群排列。本菌可在体外培养,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均能对其进行分离和扩增,微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基中含有血液或血清时生长更为迅速。由于菌株来源不同,本菌临床可分为光滑型、粗糙型和中间型3 种,3 个类型可相互转变。光滑性毒力最强,菌落为针尖大小的露珠样小菌落,表面灰白色,透明,光滑,边缘整齐,在血琼脂上培养有窄的绿色溶血环,猪感染后常表现急性发作,短时间内就会死亡。粗糙型菌落大而厚,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菌体在镜下观察为长丝状,毒力较弱,常引发慢性感染。中间型毒力介于两者之间。

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炎热的夏季发病率最高,通常呈散发,以管理水平低、卫生状况差的小型猪场发病率最高,饲喂泔水的猪场本病尤其高发。消化道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病原可经感染猪的粪便、尿液和体表分泌物外排,污染环境,对健康猪造成威胁[2]。皮肤黏膜损伤后病原也能经伤口侵入,体表吸血性昆虫也能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免疫疫苗或注射药物时,如果针头未严格消毒,会造成本病大面积传播。有些疫区猪场,丹毒杆菌以常在菌的形式存在,由于猪免疫力正常而不发病,但当有应激条件刺激,造成猪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本病会爆发。

3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因感染菌株的毒力不同和饲养管理水平不同最终导致差别较大,短则在感染后2d 即可发病,长的可达10d以上,平均3~5d。临床将本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 种。

急性型主要见于本病流行初期,新建猪场发病率更高,老疫区猪场发病率较低。感染猪通常看不到任何症状就出现突然死亡,临死前心跳加速,呼吸加深,眼结膜潮红,趴在地上不愿走动,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或不食,粪便干燥,表面附有黏液。疾病后期出现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皮肤表面出现不规整的红色斑块,指压褪色,发病时间一般不超过48h 即可死亡。

亚急性型表现体温升高,可达41℃以上,皮肤表面有“打火印”样菱形疹块,先呈淡红色,后变成黑紫色,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分明,集中在胸部、背部、腹部和四肢等处,指压留痕[3]。病猪不愿吃料,精神沉郁,有时呕吐,不愿站立。大部分猪经过1~2 周可自行康复,但也有少部分猪发生恶化而死亡,或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猪表现心内膜炎和纤维素性关节炎,体温正常,行为活跃度下降,被毛粗乱,生长发育减缓,可视黏膜发绀,关节肿胀,跛行或不愿走动,皮肤有区域性坏死,严重者最终衰竭而死。

4 预防

猪丹毒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干燥状态下一般能存活20d 以上,阳光直射条件下还能存活10d,如果病猪尸体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可存活半年以上仍有感染力,在腌制肉制品或熏肉中能存活近100d。鉴于上述特征,预防本病必须加强环境消毒和病原菌净化,疫区猪场或已经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每天消毒,环境采用2%的火碱溶液喷洒地面,路面撒生石灰,带猪消毒可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喷雾,消毒尽量选择在清粪后进行,因粪便对病原菌有一定保护作用,且能抵消消毒剂的部分效力。泔水中最容易滋生丹毒杆菌,很多小型猪场为了节约成本,全程使用泔水饲喂,导致本病经常发生,建议饲喂前将泔水高温蒸煮,将其中的病原菌杀灭后再饲喂。除此之外,猪场还应做好疾病免疫工作,目前猪丹毒有铝胶灭活苗和弱毒冻干活苗两种,前者注射后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但安全性高,适合从未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后者免疫后除了体液免疫外还能产生细胞免疫,适合既往发生过本病的猪场或疫区猪场。

5 治疗

青霉素类药物对丹毒杆菌比较敏感,如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由于病原菌感染后存在血液和组织内环境中,故建议采用注射的方法给药,药物不但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也能很快达到高峰,从而快速遏制疾病发展。除了青霉素外,土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对本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氨基糖苷类药和磺胺类药物对本病无效。临床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丹毒杆菌除了能感染猪之外,人也能感染发病,兽医人员一定要做好必要的自我防控措施。

猜你喜欢
丹毒泔水猪丹毒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简述猪丹毒的屠宰检疫、处理对策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浅析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吉林:全面禁止使用泔水饲养牛猪
山西:举报违规使用泔水喂猪者奖励3000元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防治丹毒,您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夏季小心染“毒”上身: 请做好丹毒防治措施
治理“泔水猪”乱象需多方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