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娅莉
(河南省郑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450052)
牛结核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区域性特征,且不同个体的潜伏期存在显著差别。病牛在患肺结核初期呈现出频繁咳嗽、呼吸短促的症状,喉间无明显分泌物。伴随病程延长,病牛食欲明显减退、精神不振、身体消瘦、行动迟缓,奶牛产奶量大幅下降,体表淋巴结肿大,最终因心力衰竭死亡。
淋巴结核具有典型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征,病牛在患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局部浅表淋巴结肿大,触诊可明显感受到淋巴结的肿胀形态。在患病后期,病牛肩部、腹股沟、颈部、咽部等位置的淋巴结肿胀产生破溃情况,进而形成溃疡,愈合速度较慢。
患有肠结核的病牛在初期呈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消化系统功能减弱、便秘、下痢等症状。随着病程延长,病牛体重急剧下降、形体大幅消瘦,且出现腹泻不止的情况。通过直肠检查可以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结与腹腔脏器均呈现出明显的炎症。
由于牛乳腺区分布大量淋巴结,病牛在感染结核分歧杆菌后,将在乳房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肿块硬结,表面不光滑。病牛产奶量大幅下降,乳汁质稀薄、分泌有暗黄色脓液,病情较重的病牛还将停止乳汁分泌。
养殖场应基于自繁自养原则进行养殖管理,杜绝从疫区引进牛群,基于规范化养殖标准进行引进牛的检疫与隔离,确保牛检疫合格后方可将其与健康牛混群饲养,以此防范外源性结核病的传入。同时,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严格执行持健康证上岗机制,杜绝患结核病人群进入养殖场,并加强对健康牛群检测档案、免疫档案的建设,完整记录牛群品种、免疫情况、疾病诊治情况,实现养殖场标准化管理。
一方面,养殖场需强化牛群定期检疫机制的建设,为健康牛定制耳牌、落实档案,以每年春、秋两季为节点执行一次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试验,并依据检疫结果划分牛群健康状态,实现阳性牛群的严格隔离、扑杀、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范结核病的蔓延。针对假定健康牛群应执行每年4 次的检疫工作,确保4 次均无阳性牛后即可将其归入健康牛群饲养[1]。
另一方面,养殖场还需执行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选取2%烧碱、3%过氧乙酸、0.1%新洁尔灭、10%漂白粉、10%石灰乳等配置消毒液,以月为单位执行1 次全场消毒,每15 天进行1 次牛舍消毒,每8 天进行饲养用具的清洁消毒,在牛舍出入口、牧场等位置定点设置消毒池,实行饲养区与生活区的明确分离,做好牛群粪液的堆积发酵处理,并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与车辆进行严格消毒。
针对检疫结果呈现出阳性反应的牛群应立即隔离处理,每隔30~45 天对其执行一次检疫,倘若连续3 次结果均为阴性,可将其归入健康牛群;倘若4 次检疫结果均为阳性,应立即扑杀、深埋或焚烧,实现无害化处理[2]。
通常选取将母牛分娩环节设为培育健康犊牛群的有效节点,应在养殖场内开辟独立的分娩室,分娩前的母牛着重对其乳房、后驱等部位进行消毒清理;待母牛产下犊牛后立即将其分离,选取2%~5%的来苏儿溶液对犊牛进行全身消毒、擦干处理,随后将其送至预防室,选用健康牛乳进行喂养。同时,在饲养犊牛过程中需对其检疫3 次,将检疫结果为阴性的犊牛归入假定健康牛群饲养。
在采用淘汰、扑杀方式进行牛结核病防治的基础上,还应基于兽医预防制度开展疫苗预防性接种工作。当前常用疫苗主要包含重组卡介苗和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DNA 疫苗等几种类型,主要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但其中重组卡介苗不适用于存在免疫缺陷的机体,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较弱,活载体疫苗的使用成本较高,养殖人员还需在兽医指导下选取适宜疫苗进行接种,以此更好地发挥免疫功效。
牛结核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型传染病,对于养牛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应牢固围绕预防与治理两条主线,在日常强化科学饲养管理方法、定期检疫与消毒机制的建设,完善预防性控制举措,并落实阳性牛、病死牛的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牛结核病的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