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志安
(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445024)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化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农业养殖逐渐成为一种新型产业,但病毒持续性感染带来的危害仍没有彻底消除。作为动物疾病研究课题之一,病毒持续感染与免疫一直是业界人士为之奋斗的目标。文章主要就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措施进行了全面阐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先天性病毒持续感染是指幼崽在出生后便患有感染,这是因为种猪或母体在进行受精过程中将含有病毒的基因遗传给幼崽,据研究表明,猪瘟病毒能通过种猪精液或母体胎盘进行垂直传播,造成幼崽出生后便患有该类病毒。相关实验数据显示,通过垂直传播猪瘟病毒传播率高达40%以上;后天性病毒持续感染是指猪体自身免疫力下降或在环境变化影响下免疫力丧失,造成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当个体猪患有猪瘟后,在前期不会有明显的临床反应,但其机体却处于长期带毒状态[1]。
强致病力猪瘟持续感染一般发生在成年猪身上,尤其是成年种猪。携带强致病力猪瘟病毒的成年公猪不会存在较为明显的临床反应,但在进行受精过程中会直接将携带的病毒进行垂直传播,导致大量幼崽在出生后患有先天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丧失,从而降低整体生存率;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日常养殖过程中,猪群患有低致病力猪瘟病毒的比例较大,因此,在患病前期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反应,表现为不典型的慢性猪瘟,导致养殖人员掉以轻心。
随着动物病毒研究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将动物机体产生的病毒感染概率降到最低,国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在对病毒生成及病毒传播途径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是我国目前猪瘟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影响成年种猪的生命健康,还会降低实际生产率[2]。
在进行养殖过程中,由于幼崽猪瘟患病概率较高,常常表现为局部水肿,因此,为进一步有效预防与控制猪瘟病毒持续感染,需加强幼崽水肿病的防治。幼崽自生免疫力低下,极易在环境影响下患病,即便注射病毒疫苗也无法快速恢复机能,一旦感染猪瘟其死亡率将有所增大。水肿病治疗时,可以使用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液体50ml、卡那霉素2ml,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以每天2 次的频率进行。此外,还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使用地塞米松和抗生素进行联合治疗,将疾病治疗功效最佳化[3]。
为进一步有效取得良好的养殖效果,在进行大规模养殖时需要对猪瘟病毒进行有效控制,将死亡率降至最低。因此,养殖人员在进行猪群养殖时要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方法,时刻保持养殖场地环境卫生达到标准,有效隔离猪群生活区和饲喂区,定时消毒场地。此外,为保证猪群实际生存率和肉质健康,要对猪群进行免疫治疗及免疫检测工作,并对健康的猪群进行免疫药物注射,从根本上做好猪瘟预防和控制工作。
猪群出现腹泻现象是猪瘟病毒感染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因此,相关养殖人员在发现这一现象后,为预防猪瘟病毒的大面积传播,需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有效预防。首先,要立即对产生腹泻的个体猪进行药物治疗,以防出现病毒交叉感染。可以采用停食方式来进行治疗,将相关治疗药物投放在饮水中。如果是个别猪出现腹泻,要将其与猪群进行有效隔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静脉注射药物、强心补液等方式都可以用来治疗腹泻[4]。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影响猪瘟病毒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猪群生存率,因此,为进一步有效控制猪瘟病毒传播,文章不仅分析了病毒持续感染与病毒预防、控制间的关系,还针对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希望能进一步提高牲畜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