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蝌蚪期管理与疾病防治

2019-01-06 09:58勾天兵崔铁花姚旭东张士俊
吉林农业 2019年17期
关键词:林蛙变态蝌蚪

勾天兵,崔铁花,姚旭东,张士俊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

1 东北林蛙的发展现状

我国东北林区具有适合林蛙繁育、栖息的丰富森林资源,为大力开展林蛙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林业企业转型的需要,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替代产业,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已成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东北林蛙养殖方式主要采取“人工助繁,天然放养,封沟管理”为主的生态养殖方式。其所依托的技术支撑仍沿用传统养殖技术,特点是以人工助繁蝌蚪为主,即孵化期投放足够多的卵团,在蝌蚪期辅以人工管理,以求用数量优势达到增加种群数量的目的,所以,蝌蚪期科学喂养和病害管理尤为重要。

2 温度

蝌蚪期即从鳃盖完成期后开始到变态为止,正常条件下为35天左右。温度是东北林蛙受精卵孵化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都会影响蝌蚪的正常发育,林蛙的卵孵化后蝌蚪期最适宜温度为14.05±2.38℃[1]。张士俊(2015)在提高林蛙雌雄比例技术的研究时认为,通过换水和遮阴能降低蝌蚪饲养池水体温度,避免高温出现,控制水体高温不超过22℃,就可以实现提高雌蛙比例的目的,雌蛙比例可提高25.8%以上[2]。

3 密度

在蝌蚪开口进食之前,最高密度不能超过每平方米15000只;随着蝌蚪不断生长发育,要逐渐降低蝌蚪的密度;观察到饲养池产生较多小气泡时,应立即疏散,降低蝌蚪密度。饲养后期最高密度不超过每平方米1500只。

4 变态期管理

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到4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变态期大约需要7天。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已经停止进食,及时观察池内蝌蚪生长情况,未进入变态期的蝌蚪还要继续喂养,但要减少饵料投放,保持水质清洁;注意从池底到池边的坡度为15°~20°,边缘有利于变态幼蛙上岸。

5 饲料

蝌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中总蛋白及动物性蛋白含量的营养要求不一样,饲料蛋白质水平过低影响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总蛋白含量在稳定生长期对蝌蚪发育影响显著,以30%为宜,动物性蛋白为42%时,蝌蚪发育较好,蝌蚪变态时受动物性蛋白的影响显著,达到42%时能促进蝌蚪变态[3]。蝌蚪变态前的体重是衡量其发育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体重越大,越利于幼蛙的生长发育,所以,蝌蚪期科学喂养尤为重要。饲料以玉米粉、豆饼粉、肉骨粉、鱼粉、麦麸、蔬菜茎叶为主要原料。

6 蝌蚪期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6.1 气泡病

病因是水中溶解气体达到饱和状态,气泡通过蝌蚪吞食、通过鳃、皮肤向血液中扩散等方式进入蝌蚪体内;气泡病多发生在孵出19天左右的蝌蚪,患病蝌蚪胃肠道充气、水肿,只能仰泳于水面;应经常注入新水,控制蝌蚪饲养密度,可采取在饲养池投盐进行治疗,投入量为15g/m3。

6.2 肠胃炎

病因是由于蝌蚪消化不良、食物不洁、细菌感染造成的,具有传染性;具体表现为胃肠壁充血、腹腔积水、消化道有大量粘液。应保证水质清洁、投喂新鲜饵料,发现有蝌蚪出现病症后,及时对水体消毒,使用1mg/L漂白粉。

6.3 出血病

病因是水质不洁、水中溶解氧低、蝌蚪自身免疫力差,进而感染呼肠病毒;该病是目前对蝌蚪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又称红斑病;出现在已长出后腿的蝌蚪,腹部及尾部有出血斑块。发病后,应用1.5g/m3生石灰或1.5g/m3漂白粉进行消毒。

6.4 水霉病

病因是由于蝌蚪受伤或被寄生虫叮咬造成创口,水霉孢子入侵,并向蝌蚪体内蔓延,使蝌蚪肌肉腐烂坏死,蝌蚪体表长出白色菌丝,最终衰竭而亡。应用生石灰对养殖池进行消毒,蝌蚪在20mg/L高锰酸钾中浸浴30min,每天一次。

6.5 车轮虫病

病因是由于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的单细胞动物寄生于蝌蚪身上,体表和鳃部出现青灰色斑点,形状如车轮,游动迟缓,停止生长最终死亡,多发生于密度较大的池中。应降低饲养密度,发病初期可采用配比为5∶2的硫酸铜∶硫酸亚铁混合剂进行喷洒。

6.6 烂皮病

病因是蝌蚪外伤导致细菌感染,造成皮肤溃烂;饲养池密度较大,饵料补充不足,蝌蚪相互撕咬造成;应及时补充饵料,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A,减少皮肤溃烂,保证水质清洁,使用浓度为1mg/L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7 结语

蝌蚪期的科学养殖是林蛙养殖的重要环节,蝌蚪生长受温度、饲料、病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蝌蚪发育期是雌雄分化的主要时期,温度的控制还可以干预变态幼蛙的雌雄比例;科学喂养不仅可以提高蝌蚪体重,还能为蝌蚪态提供体质储备,提高变态幼蛙的成活率;病害防治能够有效抑制病害扩散,为提高蝌蚪存活率和变态率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林蛙变态蝌蚪
海里的巨头蝌蚪
“八珍”哈士蟆传记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大纹白蝶如何变态
从蝌蚪到青蛙
冻不死的林蛙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
变态混凝土
林蛙油逆转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