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英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文兴镇畜牧兽医站 622159)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养殖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集约程度越来越高。养殖人员自身的效益得到一定保障,进而吸引更多从业者加入畜牧养殖行业。但很多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盲目扩大规模,引发一系列问题,加剧了防疫工作复杂性,一旦爆发疾病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而,养殖场防疫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必须进行相应防疫工作,此文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畜牧养殖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防疫理念。部分工作人员仅将防疫工作简单等同于基本场地消毒和疫苗注射工作。甚至有一部分养殖工作者将免疫工作视为政府工作,日常免疫仅靠政府集中免疫。这种理念是错误的,使工作者无法控制畜牧疾病的发展和传播,进而给畜牧群免疫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基层畜牧场防疫工作人员,防疫理念不科学且薄弱,工作人员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度低,工作人员进行动物防疫时常常是走马观花,没有进行深入调查。
部分畜牧场没有将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等区域分开,也没有在畜牧场内部设置消毒池等设施。很多养殖工作者在进入养殖区后不重视自身消毒,甚至不更换衣服,很容易将外界病原菌带进畜牧群生产区,引发相应疾病。并且还有部分畜牧场缺乏相应隔离围墙,或者是隔离围墙高度不足,导致隔离效果差。根据部分畜牧场设备调查发现,仅有10%的畜牧场进行严格分区,防疫设备比较完善。67%的畜牧场防疫设备或多或少存在问题。23%的畜牧场设备极其落后,并且配备不齐,严重影响防疫工作。
在防疫消毒工作中,目前很多养殖场都是大通间形式,无法实现彻底的空栏,也就是说很多养殖场在消毒过程中只能实现局部消毒,没有办法对养殖场进行定期彻底消毒,也就是说消毒防疫工作存在严重的不彻底性、不完全性。并且很多运输车辆在进行运输时也没有接受相应的防疫工作,为畜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70%的畜牧场没有形成完整的消毒工作链,21%的畜牧场进行比较全面的消毒,仅有9%的畜牧场实现体系化、标准化消毒,极大降低了畜牧疾病的爆发率[1]。
一加强监管力度,对于刚刚采购的动物进行严格看管与检查。并且将他们隔离,进行最少8 周的观察,确认无误方可共同圈养。二是要加强卫生工作,确保养殖舍整洁度,降低传染疾病风险。三是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护理,在易发传染病时期加强特殊群体的营养供给。四是当疾病发生时及时隔离,发病区进行严格的消毒清理工作,确定没病毒后才可继续饲养畜牧群,尽最大可能缩小疾病传播范围[2]。
健全与完善防疫机制有助于利用制度监督与指导基层兽医的工作,能更好地提升其工作水平。完善机制,明确每一位兽医工作者的工作任务,确保每一位工作者都能投入到免疫工作中,提升免疫工作质量。当地政府也需要加强监管,进一步出台政策,强化实施,加强监督,确保防疫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进一步引进高技术高水平兽医工作者,以强带弱,进一步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也可以从源头抓起,提升兽医工作者的职业准入门槛,提升整体水平,更好地推动防疫工作的开展。
现阶段,规模化畜牧养殖模式已成为主要养殖模式,这种模式畜牧数量比较多,种类比较复杂,间接增加了疾病爆发的可能。如果养殖场一旦爆发这种大规模疫病,很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兽医工作者要切实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做好防疫工作,从多方面入手,提升养殖工作的质量。由于本人能力和时间有限,文中观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教。也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关注,共同推动我国畜牧养殖质量和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