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琪,贾润琪,王 昊,张 宏,宋树杰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离不开食品类的专业人才。伴随着食品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效益规模的继续扩大,食品企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期望值也越来越大[1-3]。为了得到中小型民营食品企业人才需求,2018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成立了大荔“食”践及科普知识宣讲服务队,通过搞座谈、进车间等方式对陕西省大荔县重点民营食品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大荔县的民营中小型食品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人才缺失的现象,而且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人才缺失现象越来越明显,已严重制约和影响企业的发展,这成为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深层分析的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对企业人才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找出不同人才缺失的根本原因,为中小型民营食品企业更好地留住人才提供可行性意见。
在陕西省大荔县,中小型民营食品企业的发展是全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大多数民营食品企业主是前期自主创业,通过长期的资本与经验积累,同时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得以发展壮大。例如,陕西哈芙秦盛食品有限公司,其管理者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导致自己管得杂、做得杂,不仅要搞管理,还要搞技术。再如,陕西大荔景壁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和陕西红汇食品有限公司,依然靠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和制作过程,这都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一个企业对人才的缺失也限制了其发展。一般民营中小食品企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较少,工厂里的工人大部分来自附近农村的农民,缺乏技术人员。在陕富面粉厂中,管理人员多次提到厂内缺乏食品类技术工人,即使招聘到大学生也留不住;大荔景璧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是目前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大型肉类熟肉制企业,以生产带把肘子、肘花、烧鸡等产品为主,在与该企业经理座谈时,也提到缺少技术研发创新人才,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渭南奥威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外贸企业,但是车间没有实现智能化管理,大量筛选、切制等基础工作依靠人工完成;陕西瑞福兴生物有限公司因企业自身缺少相应的技术人员,每年都与陕西设有食品学院的高校有校企合作,以此研发新产品,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中小民营食品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其需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一旦企业倒闭,员工的个人梦想就会被打破。另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得知识陈旧周期缩短,中小食品企业又受制于自身规模和经济实力,不能及时对员工进行培训,更多的人才为了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生存、获取新知识,就不得不加快流动的步伐。同时与其他的专业相比,虽然食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了高校食品专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的高校已有235所,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和起步较晚等原因,人才培养不尽人意。在这样矛盾突出的形势下,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型食品企业招不到所需专业人才,食品类专业毕业生也存在“就业难”“就业不满意”等严峻问题。
没有按照市场劳动力价位确定薪酬水平,更没有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来决定员工收入,没有严格的奖赏制度,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乏企业文化,团队凝聚力不高。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和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缺乏企业文化,企业就没有凝聚力,这是大荔县民营中小食品企业共同存在的弊病[4-5]。
薪酬及待遇没有达到员工的个人需求,是人才流失的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自身的薪酬水准低于市场水准,同时又没有与之相配合的措施(如较高的福利、便利的工作条件、有吸引力的培训机会等),就很难避免员工流失[6]。企业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科学,没有形成可发展体系,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方面来讲,有些员工认为企业所提供的人才发展空间不够,担心人力资本缩水。人才缺失不仅因为外在薪酬,比如工资、奖金、年假等,更在于个人满足感、丰富的工作内容和挑战、能力的提升等。而在很多食品企业中,许多岗位工作知识要求不高,工作缺乏挑战性,个人能力在散漫的工作环境中退化。人才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工作环境、工作气氛、自由度、工作业绩是否得到认可等,以及任何令员工不能接受的方面都可能成为是否继续在企业工作的原因。
现今社会各行各业最需要的、最紧缺的就是对应相应岗位的高精尖专业人才。以中小型食品企业为例,大量缺乏甚至没有高学历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人才,但是往往这些高学历人才没有将中小型民营企业纳入自己的选择范围,也多不愿意到这样的企业就业。这就形成了中小型食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学历、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不愿意进入中小型食品企业就业的矛盾,这是社会普遍现象,也是目前食品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企业兴衰往往直接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在消费理念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传统食品加工业面临严峻挑战。大多数中小型民营食品企业的负责人没有窥探市场的能力,也不具备大胆革新的资本,依旧选择稳扎稳打的运营模式,将目光放在短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带来即时性利益上,并且往往对技术研发不重视,缺乏创新意识,在学历和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岗位上大批量招募的员工,从事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使得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得不到重视最终选择离开。
毕业生在进行求职选择比较时,除了薪资的高低以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建设,考核奖励、提升发展机制等因素也在求职者的考虑范围之内。往往中小型食品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不够严谨,出于对员工忠诚度和培训成本多方面的考虑,缺乏对相关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培训不是见到即时成效的“投资”,在中小型食品企业中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但是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也希望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来不断提升自己。另外,企业内部岗位的设置,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求职者对自己薪资和职位上的晋升充满未知,不愿意轻易尝试。
实践队成员对大荔县7家民营企业的调研对只有机会在课堂中学习的大学生来说是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实践经验帮助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食品工厂实际相结合,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既能巩固自己所学知识,也能达到提前熟悉中小型食品企业运营模式的目的。然而在工厂中,无论是对学历要求高的科研人员,还是学历要求专科以上为主的技术人员,都要求熟悉食品企业一线生产流程,只有深入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后才能熟练地掌握相关工作。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深入食品一线生产车间机会不多,尤其针对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因为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实习实践机构,也没有经常性地组织大规模实践,导致大学生临近毕业对大多数食品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食品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其的理解停留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毕业生拒绝中小型企业的重要原因。同时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导致食品企业不认可食品专业大学生的能力。
中小型食品企业的招聘渠道单一。根据顾仁勇[1]对中小型食品企业选聘毕业生的途径调查显示,79.4%的企业更倾向于参加人才交流会或大专院校人才招聘会,14.4%的企业愿意到学校订单招聘,而仅有6.2%的企业认可现有的网络招聘方式。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大型校园招聘会”与“教师推荐”,其余包括“网上招聘”“政府人才中介机构”“民间劳务中介机构”等多项获取信息途径都被大多毕业生忽视,导致中小型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联系更少。
对于食品科学类专业这种应用型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充分发挥学校理论知识教学与企业实践培养的优势,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岗位训练紧密结合。但是往往因为院校部分政策,不能大规模地进行此类联合;部分食品专业院校不注重联合同类企业,校企合作基地极其缺乏,不注重借助学校教学优势,培养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如研发管理、技术操作、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校企合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直接招募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机会。
大多数中小型食品企业的地域环境相对恶劣,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以下的偏远地区,交通闭塞,生活简单、消费能力低,无法满足高层次毕业生、年轻人的需求,同时食品企业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很多人无法忍受枯燥乏味的工作环境,从而对中小型食品企业失去兴趣。在工作时间上来看,无论学历高低,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大多数毕业生都要从基层检验等工作做起,工作时间较长,薪资过低,虽然此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往往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大多数毕业生依旧无法接受此现状。
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如社会环境、传统教育等因素,以及市场经济中衍生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的一定误导作用,使大学生过多在乎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晋升机会等个人的利益得失,或对自己的能力及就业期望值偏高,或者追求稳定就业心态突出,不愿意到薪酬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不高、条件艰苦、实现目标需较长时间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
大荔县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面对大量外企经济和大型企业的冲击与人才争抢,以及大学生对大城市、沿海城市的趋之若鹜,若想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实属不易,需从多方面入手,共同促进。
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地县级中小型食品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时要做好舆论宣传,积极为大学生面向中小型食品企业就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与舆论氛围。各地县级政府也要加强经济建设,改善地区经济面貌,为留下企业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对待面向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户籍迁移、偿还助学贷款、考录公务员和报考研究生等诸多方面采取了很大程度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更要积极制定出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相关政策,要积极引导地县级中小型食品企业参加有关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培训,促使他们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并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指导和规范,保证其经营管理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
大多数中小型食品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食品企业的实际工作,而部分院校食品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型食品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食品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综合适应能力表现一般,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食品是一门高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各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同时,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尽快积累工作经验,适应用人企业的需求。同时各设立食品相关专业的高校应在教学上强基础重实践,专业面向食品产业链,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为大学毕业生直接面向企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创造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存在一些偏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相吻合,出现就业期望值偏高、基层意识较为薄弱、急功近利思想明显、追求稳定就业心态突出等现象,尤其是中小型食品企业,起薪低、企业多地处郊区,更不受毕业生青睐。对此高校应采用各种有力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宣传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可通过报告、座谈、班会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理念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了解国家对现实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需求的情感认同,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导致中小型食品企业人才建设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流通机制不完善和现有人才的流失。所以,高校应建立与用人企业进行人才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充分认识和发挥人才交流会在人才流通过程中的作用。有关管理部门和食品企业应该共同探讨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吸纳食品专业毕业生特别是普通院校毕业生到中小型食品企业中工作,同时坚定他们为企业服务的决心。主动进入中小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也要及时与当地政府和毕业高校保持联系,定期汇报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当地政府和毕业高校做出相应的指导,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可为毕业生进入基层企业就业提供就业服务体系,这需要国家、高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各食品企业用人单位应将用人需求与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网相连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用人单位可以高效率地对所需人才进行招聘、甄选,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面对人才难求与人才难留的局面,中小型技术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强化自身吸引力。首先,应该合理化薪酬制度,有效分配员工薪酬,遵守“同工同酬”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相对合理的薪酬制度;依据薪酬制度为员工发放资金,杜绝以亲疏关系来确定员工收入的行为,进而避免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工资待遇而离职的可能性。其次,要转变任人唯亲的思想观念,给予人才“公平,公正”的任用机会,并根据岗位的特殊要求和员工具备的能力来挑选人才。另外,各食品企业进入中小型食品行业的人员常会认为工作提升空间小,若各中小型企业有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可通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留住人才,为企业创造效益。
大荔县地处陕西中南部,距离西安仅100多km,陕西是教育大省,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西安作为我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人均教育水平较高,平均每6个人就有1个人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各食品企业可充分依托各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寻求各高校专家及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技术培训,或借助学校的优势对在职企业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以解决缺乏技术型人才的问题。
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人才流通和培养模式还处在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阶段,中小型食品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来源于整个大环境,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则需要高校、企业、政府,食品人才和舆论环境的多方共同努力。实践期间,通过对中小型食品企业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进行食品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类型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增加食品专业学生的任务,即增强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竞争力。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基础,才能够进一步获取更好的选择机会和薪资待遇。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认真专研一门技术,提升专业技能,并适当降低薪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