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途径研究

2019-01-06 08:31李晓鹏石志恒
甘肃农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学育人思政

李晓鹏,王 波,石志恒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一、引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具有重要地位。“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的大学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素质能力[3],是融入式、嵌入式教育,知识教育与价值导向相结合[4],也是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如何定位的问题,学科体系如何与思政政治教育内容协调衔接等问题[5]。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能够有效地发挥价值观引领功能。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使专业课程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共同育人的目标[6],形成价值引领的同心圆结构。

二、课程思政融入资源环境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为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领域的延伸,是资源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该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对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相关基本概念、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绿色核算理论、环境效益与损害评价、资源与环境的时空配置、可耗竭资源理论、可再生资源理论、水资源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介绍,增强专业学生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和认识,使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中,多处涉及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因此,在该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保护”的相关理念,正确认识党的治国方针。

三、课程思政融入资源环境经济学教学的思路

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资源环境经济学要与思政课程协调衔接,就是要寻找恰当的结合点。21世纪以来,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良好发展又一大问题。“一带一路”的建设更将资源环境问题和绿色发展理念推向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健康的发展理念,是关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的共赢,如何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如何实现我们“青山绿水”的愿景?在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结合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资源价值评估等理念,深入挖掘总结课程体系中的“绿色、共享、生态、环保、敬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并结合甘肃本地特色环境资源,充分体现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以及绿色、共享发展理念在甘肃的实施情况。突出课程实践特色,突出课程重要性和时政性,使本课程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价值增量。

四、课程思政融入资源环境经济学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紧贴思政课程融入点,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结合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理念,深入挖掘总结课程体系中的“绿色、共享、生态、环保、敬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参考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等内容,并结合甘肃本地特色环境资源,充分体现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将思政内容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制定授课计划。有效发挥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功能。

(二)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重视教学环节设计

突出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功能,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引导与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针对每个思政融入点,发挥学科优势,着重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授课方案、引入案例、讨论话题,将文字、语言、图像、视频等有机结合,确定学习目标,突出每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如: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是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它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体现,可作为案例、话题、图像、视频等的素材。

(三)完善课程设计,基于“课程思政”深化专业课程知识点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于资源环境知识储备不足,常会出现对于环境经济学理论“用不好”的问题。所以,在资源环境经济学思政课程设计和讲授时,应密切联系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恢复、黄河流域治理、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制度政策改革和重大建设项目,可以丰富和强化专业课程内容,并可提升学生分析现实社会热点的能力。这样,可以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升华,使学生可较为深刻的理解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微课、分组发言等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采用“对分课堂”、“案例教学”、“混合课程”等模式,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全方位多维度的呈现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

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更加贴近现实和实际,通过相关案例向学生们传输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教学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按照资源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环境价值评估技术、资源环境经济政策与管理手段等教学内容,组织设计所对应的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须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资源环境经济问题作为案例,如我国风能发电工程建设,农业生态工程和持续发展思想,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可使学生对于抽象的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脱节,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学以致用,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分析案例材料,通过分组讨论发言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避免单向的知识传授,“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育。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了解所揭示的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的本质,并可以与已经掌握的抽象理论建立联系。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全方位优化考核体系,制定评价标准

为进一步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需完善考核和教学反馈机制,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量化效果评价指标,通过“授课目标达成度评价”“学习效果完成度评价”“思政设计结合度评价”等环节,对“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进行总体评价。

五、思政育人效果

(一)实现教书过程和育人过程的协调统一

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要建立在深厚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基础之上,实现教书过程和育人过程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初心”。以资源环境经济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挖掘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相关理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党的治国方针,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二)实现理论提升与实践育人的协同发展

以讲授知识和价值引导融通的规则为基础,实现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也更好地促进学生找准研究问题,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课学习的获得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能力与知识理解的同时,掌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责任等要求,提高大学生适应日后岗位的能力。

猜你喜欢
经济学育人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简明经济学
思政课“需求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