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庆,王凯冰,金书强,李映辰,白 彬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介入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6位,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居第3位。我国每年有数十万新增HCC患者[1],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80%左右肝癌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丧失了外科手术的机会,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5%,使姑息性治疗方法,包括TACE及影像学引导下消融、放疗、化疗、基因及靶向治疗等[2-3]成为延长HCC患者生存期、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方法。近年在蛋白质组、mRNA组中发现的一系列HCC代谢产物在评价HCC疾病进展和疗效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HCC常见及目前集中研究的肿瘤标志物对于TACE治疗的价值进行综述。
TACE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不可切除HCC的局部疗法。HCC分期主要依据是影像学确定的早期和晚期HCC,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Clinic Liver Cancer, BCLC)标准执行。BCLC分期系统推荐TACE作为中期HCC的首选方法。肝脏独特的双重血供特点为经肝动脉介入治疗HCC提供了理论基础[2,4]。对于直径≤3 cm的单结节、无血管侵犯的小HCC,TACE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与外科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无明显差异,且TACE可重复性强,术中可进一步诊断是否存在肝内其他转移灶[5]。对于晚期HCC以及HCC术后复发,TACE可作为继续治疗的首选方案[6]。尽管TACE在延长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控制肿瘤进一步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作为一种重复性姑息治疗,目前对于再次行TACE治疗的标准尚无定论,使得寻找能够精准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6]。除影像学检查方法外,各种肿瘤标志物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水平可作为新的靶点。
2.1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 AFP是一种由591个氨基酸构成的糖蛋白。HCC可激活控制AFP表达的基因,使血清AFP呈阳性;但当AFP基因表达调控停止在转录后、翻译前时,AFP可表现为阴性,故根据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仅为70%[7]。AFP是诊断HCC最常用的辅助指标,早期HCC患者AFP含量明显低于中晚期患者,而中期和晚期患者之间AFP含量差别不大,且是否合并肝硬化、肝硬化程度与AFP关系较小;但AFP>400 ng/ml常提示肿瘤体积大,且多为弥散型或巨块型,更易侵犯门静脉,患者预后较差或病情进展。Liu等[8]对376例HCC于TACE后进行随访,发现术后AFP降低20%以上者生存率较其他患者明显提高,认为AFP可作为评估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指标。若术后AFP水平未见降低甚至出现升高时,应及时复查肝脏病灶及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以确定是否出现肝内病灶进展或肝内转移和远处转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2 甲胎蛋白异质体3(alpha fetoprotein-L3, AFP-L3) AFP有多种异质体[9]。AFP-L1多存在于肝脏良性病变;AFP-L2主要见于孕妇,由正在分化的胚胎组织产生;AFP-L3常见于HCC,HCC患者AFP-L3阳性率达94%,使其成为可用于监测HCC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常与AFP同时检测[10]。
2.3 AFP-mRNA AFP-mRNA是HCC表达AFP的初始步骤,是从HCC病灶处脱离入血的微量癌细胞标志物[11],当外周血AFP为阴性时,仍可检测到AFP-mRNA,且外周血中AFP-mRNA的含量与HCC肝内外转移明显相关,AFP-mRNA阳性时同时提示血液播散可能。Buschauer等[12]观察62例HCC,AFP-mRNA阴性患者术后1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21%、44.83%,AFP-mRNA阳性患者术后1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4.51%、25.82%(P=0.04)。有学者[13]通过对照研究指出,术前外周血检测到AFP-mRNA时,在外科切除之前行TACE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收益,降低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可能。由于检测AFP-mRNA的技术要求高,费用亦较高,目前对于是否应将AFP-mRNA列为HCC术前常规检查项目仍存在分歧。
2.4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 GPC3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肝细胞、其他器官细胞或肝脏良性疾病中均不表达,但80%以上HCC特异性地表达GPC3。研究[14]发现,GPC3通过竞争性地与抑癌基因受体结合,使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而诱导细胞癌变。血清GPC3的编码产物sGPC3可间接反映机体GPC3阳性的肝细胞水平,不仅可作为早期筛查指标,也可作为判断HCC病灶中有活性的肿瘤细胞数量的依据。一项荟萃分析[15]发现,血清GPC3诊断HCC的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27%和84.22%,联合检测血清GPC3及血清AFP可提高诊断HCC的准确率。血清GPC3有望成为判断TACE术后HCC是否存在活动性病灶的可靠依据。
2.5 骨桥蛋白( osteopontin, OPN) OPN是一种分泌型结合磷酸化糖蛋白。对于促进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移行能力、降低细胞黏附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研究[16]表明,HCC发生前1~2年OPN已升高,故检测OPN水平对于早期诊断HCC具有重要意义。OPN过表达与肿瘤发生转移有关,发生转移的HCC中OP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HCC,提示OPN可作为肿瘤发生转移的标志物。联合检测AFP与OPN并将临界值分别设定为20 ng/ml和156 ng/ml,诊断HC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达95.21%和96.32%[17],提示将AFP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研究[17]发现TACE术后血清OPN表达开始升高,3天达峰值,7天后开始下降,4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如术后患者血清OPN浓度持续上升,则提示TACE手术收益较低,病灶未得到有效控制,应考虑尽早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2.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VEGF是血管生成的重要促进因子,其独特性在于直接刺激血管生成;VEGF与VEGFR相结合,并激活一系列信号途径,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加速血管内皮细胞成熟、血管通透性增加[18]。研究[19]表明,TACE术后肿瘤并非完全坏死,局部缺血、缺氧可诱发血管生长因子生成,打破肿瘤组织内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血管形成因子间的平衡,促使肿瘤血管生成增多,使肿瘤易复发转移。研究[19-20]表明,血管生长因子与HCC生长、转移、复发等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HCC患者生存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TACE术后患者VEGF水平增高到一定程度(VEGF>373.2 pg/ml,VEGFR-2>6 082.0 pg/ml)常提示肿瘤复发转移风险高,因此,若单纯TACE治疗效果不佳,建议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治疗。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姑息治疗HCC的重要部分。
2.7 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 机体组织或细胞所处环境氧含量下降时,HIF-1α和HIF-2α表达增加,从而介导细胞对缺氧的适应性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21]。近期研究[22]发现, HIF-1α主要与肿瘤急性缺氧相关,而在肿瘤长期慢性缺氧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调控因子为HIF-2α,其与肿瘤复发转移关系更为密切。HIF-2α通过启动Dll4/Notch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加速疾病进展,在肝癌、肾癌等肿瘤中高表达。Chen等[22]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HIF-2α可显著增加HCC细胞的转移能力,HIF-2α高表达组肺转移灶明显增加。现已有学者[23]观察HCC患者TACE术后血清VEGF及HIF浓度的变化,以期寻找能够可靠反映疗效的分析手段。
2.8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b-FGF是一种阳离子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作用包括伤口愈合、组织修复以及促分裂分化等,在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中也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生成物质,主要参与肿瘤间质血管生成和侵袭。Huang等[24]采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发现TACE术后HCC残留组织b-FGF表达上调与HCC复发与转移有密切关系。研究[24]表明,血清b-FGF水平也可作为判断HCC患者预后的指标,TACE术后b-FGF上调与肿瘤肝内转移、微静脉侵袭等显著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TACE治疗HCC后1周,VEGF和b-FGF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将联合检测二者有助于判断TACE的收益,为是否需要联合使用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依据。
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手段,检测肿瘤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目前已有很多机构对HCC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24-25]表明,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不仅可提高HCC的诊断率,也可弥补单个肿瘤标志物存在假阳性结果的不足,甚至可以此预测TACE治疗的效果。目前新的肿瘤标志物大多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检测费用高,并不能作为普查方法,仍需不断探索更加敏感、特异、方便临床使用的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