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

2019-01-06 07:14卢希林李文钰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综合性服务中心群众

卢希林 李文钰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1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国家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为此,中央政府投入了将近100亿元的地方建设资金,共建立了27 800个乡镇文化站,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1]。村级文化服务站尚未全面覆盖,还存在较大缺口。已建设完成的村级文化服务站,还有条件不达标的情况存在,由此可见,与其他地区相比,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2014年7月,文化部确定了10个国家级试点地和60多个省级试点地,开展试点工作,探索现实路径,积累丰富经验[2]。目前,试点工作成效更为突出,例如浙江省将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突破口,整合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室、表演舞台、电子放映室和农家书屋等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向村民提供文化服务,推进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安徽省选择100个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为村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的场所;黑龙江省、上海松江、江苏镇江等地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有效拓宽了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渠道[3]。

为了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 《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等方面提出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目前,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硬性”指标,要求每个乡村地区必须设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村民的文化权益,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在乡村,由于村民的思想认识不够,主动性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人才匮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

2.1 向乡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近些年,我国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覆盖面、服务范围以及管理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随着乡村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趋向多元化、多层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分配不合理以及向乡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等方面。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最能体现乡村文化精神的代表,是乡村地区的文化名片。作为一个直接向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地方组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直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它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乡村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可以说,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乡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

2.2 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为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保护、弘扬和发展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的责任。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立足于地域文化,以地方民俗为着手点,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通过数据存档和理论研究,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4]。要抓好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的建设,收集、整理民间传统艺术和特色文化,抓好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工作,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可以持续发展。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开辟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文化宣传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为乡村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群众文娱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形式,整合散落在乡村的文化资源。

2.3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其中,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文艺活动的延伸和创新、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等,具体化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内容。

乡村文化服务中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是乡村群众精神文化培育的核心课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舞台。它能够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向乡村的传输,真正反映了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时俱进、为当地人民服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性质。群众不仅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乡村文化建设[5]。

2.4 配合做好其他公共服务。通过协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功能,大力落实村民的文化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向村民灌输科学和法治知识,使村民树立科学和法治思想,全方位提高乡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将地方政府分配的责任和工作任务与当地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相结合,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如就业保障、养老支持、妇幼保健、人口管理等,推广一体化、窗口化、网络化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和手续,集中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从当地的特色出发,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开设各种“特色服务”专区,有目的的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有效满足村民的需求。

2.5 开展乡村党员教育工作。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已然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农村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治教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政策活动,积极推进党的思想观念和政策路线的宣传。利用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形式,适当融入与乡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比如法律、科学、实用技术等;丰富党员的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乡村党员喜闻乐见的各类教育活动,比如观看影片、召开民主生活会等,促进党员教育工作在乡村的进一步开展。

3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文化设施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乡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数量十分稀缺,且普遍老旧损坏,在质量方面也不过关。虽然部分乡村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是达标的,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例如农村的舞台搭建及音响设备,舞台几乎都是在旧有的台柱基础上搭建而成,音响设备大部分都是陈年旧物,破损不堪甚至无法使用。近些年,虽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以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农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是远远不够[6]。许多农村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体育运动场所。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为例,我国在1998年就开启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的项目,但从 《中国统计年鉴—2012》发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中国农村的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仅占农户总数的32.38%[7]。另外,有些乡镇、村庄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使用率相对较低。

3.2 专业人才匮乏。近年来,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的比例还不足5%,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依靠乡村机构中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建设人才,但是在我国乡村地区,干部普遍存在着“老年化”趋势,许多职位都是由乡村中年龄比较大的人来担任,这部分人大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同时,由于乡村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优越,许多年轻的有才干的人都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当然,乡村缺乏专业人才,还跟国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有关。目前,国家也会对乡村文化工作者进行上岗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标准的规范,效果往往也很微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信心和满意度。

3.3 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效率低下。乡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但优质产品数量少、服务效能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响应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服务,但面向基层特别是面向乡村的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效能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制于认知水平、艺术欣赏和文化建设能力的影响,部分乡村干部在对文化建设的认知上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和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当成一种任务或是包袱,而不是一项使命或职责,这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文化产品数量质量上看,尽管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与群众需求相比,总体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多是自娱自乐活动和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舞台、灯光音响配置陈旧,群众参与度不高。从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上看,缺少与时俱进、贴合实际的产品。

3.4 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的建设按部门划分,缺乏文化服务机制的完整性,这是乡村文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如服务组织形式简单,服务理念过于传统,服务质量较低,缺乏优秀的文化产品供给,缺少协调管理,多头管理,甚至出现“官本位”的服务理念,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8]。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最重要的特性在于“服务”,在基层乡村组织中,服务人民、服务群众的理念还不够深刻,而且受到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服务意识非常淡薄。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少建设人才、财政支持和资源供给也有关。

4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

4.1 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第一,合理规划和布局。根据乡村人口的发展和分布情况以及公平配置、适当规模、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要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文化设施。第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靠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娱活动室、闲置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确定财产所有权、保证服务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器材设备。第三,加强文体广场建设。与乡村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适应,根据人口规模、服务范围及地域面积建设相协调的文化活动广场。文体活动广场应设置阅读栏和文化广告牌,要注意日常保护和维修,及时更新内容。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稳定文化队伍。国家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要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建立各类农村人才培训和奖励基金[9]。第二,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根据现有编制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干部人员。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入职培训制度,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称职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第三,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对福利待遇进行调整,对优秀突出的人才进行奖励,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充分保障乡村干部的基本权益,激发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4.3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第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自由开放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自由开放工作;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第二,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推进戏剧、书籍、电影向乡下的传输以及推荐优秀出版物等活动;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文化精品网络的传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审查和监督以及保护版权,以防侵权或盗版产品混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市场。第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乡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在农村的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乡村群众的文化法治意识;实施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风俗活动;鼓励人们组织自己的文化,支持他们建立各种群众文化队伍,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

4.4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第一,建立群众反馈机制。畅通群众需求反馈渠道,了解群众需求,关注群众意见,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及时有效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第二,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把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一个流动性的服务站点,积极开展文化进乡村、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并进一步探索让群众满意的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有效提升服务效能。第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现代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乡村人民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社会信息和技术培训等各式各样的服务,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走进乡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村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猜你喜欢
综合性服务中心群众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股东大会知多少
纠纷调解知多少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