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少火生气”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9-01-06 07:07彭贵敏蔡丽莎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遗尿元气生气

桑 杲 彭贵敏 蔡丽莎

1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310012 2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310053

“少火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原文旨在阐述气味的厚薄阴阳对人体的影响,即气味纯阳而厚者为壮火,气味温和而薄者为少火;壮火使元气衰弱,少火使元气盛壮;壮火销蚀元气,少火滋养元气;壮火耗散元气,少火滋生元气。

后世医家有言少火为天地自然之火者,如张介宾《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张志聪谓“阳和则火平”;亦有言“少火”为人体生理之火者,如张景岳云“少火生人之元气,是火即为气”[1],李中梓曰“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2];或言其为药食之火者,如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所注“……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如用参归之类”[3]。王冰曰:“火之少者,少已则壮……少火滋气,故云气食少火……以少火益气,故气得少火则生。人之阳气,壮少亦然。”王冰此解少火生气,既适用于自然现象和药物气味之厚薄而起食气、生气之功,又适用于人体,于理颇通[4]。

综观诸家所论,笔者以为“少火生气”之“火”是指阳气,“少火”即是不过亦无不及的,平和的,不偏不亢的,正常的阳气,即是生理之火,它包括君火、相火、命门真火以及脾胃之气等。当饮食进入脾胃后,在脾胃少火的作用下,水谷化生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滋养君火;充养于肝,滋生相火;君相之火下通于肾,充养肾中命门真火,蒸腾肾阴而产生肾气;肾气通过三焦温煦全身脏腑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这就是“少火生气”。各脏腑组织正常生理活动产生的精微之气可充养全身,即“气食少火”。人体只有在“少火”的正常作用下才能对脏腑的气化功能产生激发和推动作用,即所谓“少火之气壮”,因此“少火生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笔者从事儿科临床廿余载,临证每以“少火生气”理论指导儿科疾病治疗,浅谈几点体会。

1 百病之治,顾护少火

少火能资生元气,使元气壮盛,因此在临床上应以生少火为原则,有一份少火,便有一份生机[5]。如《伤寒论》第28条指出:“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身蜷卧,手足温者,可治。”第295条又说:“少阴病,恶寒自倦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说明人体在病理状态下,如有“少火”的存在,就能使机体趋于康复;如果离开了“少火”的温煦,就不能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据此,笔者常喜以乌梅丸治疗久利。如治王某某,女,6岁。因“大便不成形2年余”来诊。患儿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4~5次,多时每日7~8次,大便呈黏液状,每次量不多,无脓血,便前伴有腹痛,无里急后重感,无发热,无呕吐,曾经在多地检查治疗,疗效欠佳。刻诊见:每日解粘液便5~6次,胃纳较少,脘腹疼痛,睡眠欠安,形体较瘦,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多次查大便常规、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思及小儿泻利之病多为脾失运化,水谷不化精微,合污下泻所致。久利不止则脾胃虚弱,土虚木乘,肝强脾弱日久,易见脾阳虚弱;泻利日久,肠道必有郁热,故成寒热错杂之证。治当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在祛邪之时不忘顾护“少火”,投之乌梅丸法:太子参、炒白术、黄芪、黄芩、黄柏、鸡内金、砂仁(后下)各6g,茯苓、乌梅炭、焦山楂各9g,桂枝4.5g,细辛、炙甘草各3g。服药7剂后纳稍启,大便尚未调,原方加怀山药、葛根各9g。又7剂后大便次数减少,渐成形,腹痛得减,胃纳好转。

2 用药平和,以滋少火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者也。”其精血、津液、脏腑、筋骨、血脉、肌肤等有形物质及各脏器组织的功能活动均属不足。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诸疳》中提出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6]。小儿时期阴阳二气均较稚弱,少火之气不足,患病后寒热虚实变化较快,故治疗时法当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热不动火、寒不损阳。正如万全所说“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7],但使少火之气生,则病可瘥。

如治张某某,女,14岁。因全身多部位肌无力3年余就诊。在外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以双下肢为甚,渐行加重,严重时无法行走。刻诊见:双下肢酸楚无力明显,蹲下难以起身,行走不稳,右侧上眼睑无力上提,右眼仅可开大0.5cm 左右,左眼无殊,无发热,畏寒怕冷,月经12岁来潮,夹有少量血块,形体略偏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略紫黯、苔白滑,脉细软无力。母亲有重症肌无力病史。此为脾肾不足兼有血瘀之证,治宜健脾补肾、益气活血、行气通络。拟方如下:黄芪30g,牛膝、益母草各15g,熟地9g,山药、茯苓、杜仲、独活、赤芍、炒白芍、地龙各10g,桑寄生、鸡血藤各12g,砂仁3g,炙甘草6g。服用7剂后下肢酸楚乏力基本消失,可正常行走及少量跑步,眼睛可正常开合。因家庭因素间断服药,2年间反复发作10余次,照此方加减用药,多可在1周内缓解症状。

3 中病即止,勿戕少火

万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胎毒门》记载:“小儿月内,肠胃甚脆,气血未充,若有微疾,不可妄施补泻,恐脏腑一伤,将贻患终身……如不得已而用汤丸,毋伐天和,中病即止,又不可过剂也。”[8]故临床治疗小儿之疾,宜以轻灵之品,从小剂取效,中病即止;若需以寒热重剂治疗者,每每衰其大半即可,慎勿过用。

如治陈某某,男,4岁。两月前因感冒发热,他医予以“清开灵”口服治疗后热稍退,此后发热反复未愈,体温持续在37.5~38.0℃,家长予服“清开灵”1月余,患儿时觉体热,但多次测体温正常,遂来诊。刻诊见:自诉身热,时已冬日不欲覆被、着厚衣,时有烦燥,大便稀溏,形体瘦弱,舌质淡白、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细。此因久服寒凉药物,戕伐少火,中焦失司所致,治当健脾益气,升阳散火。拟方:党参、炒白术、麸苍术、葛根、白芍各6g,升麻5g,防风、柴胡、生甘草各4g。服用7剂后身热明显减退,大便成形,惟心烦、口渴。上方改党参为太子参6g,加用淡竹叶、石斛各6g,继服7剂而愈。

4 治合阴阳,顺生少火

小儿体禀少阳,正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所言:“小儿初生曰芽儿者,……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少阳在脏象征着肝,在人体象征着少火,是人体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因此,少火实乃少阳[9]。小儿少阳之气处于稚嫩、脆弱的稚阳状态,而阴精亦处于相对不足的稚阴状态,故在治疗时需时时顺应阴阳,以生少火。

如治陈某某,男,12岁。自幼较同龄儿偏矮,生长发育速度偏慢,近两年身高无明显增长,智力正常,3岁左右发现尿中隐血,尿检隐血波动于±~++,自幼遗尿,每周遗尿3~4次,每晚遗尿1次。刻诊见:身高136cm,体重30kg,近1年来尿隐血多次波动于±~++之间,可见白细胞,每周遗尿3~4次,纳差,体力较差,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无喉结、阴毛等青春期发育表现,无浮肿,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骨龄片提示骨龄11.5岁左右,查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甲状腺功能、生长因子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此为先后天少火之气不足,不能激发生长发育,治当益肾补脾养肝,填精益髓生血,方以六味地黄合四君加减如下: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沙苑子、菟丝子、益智仁、桑螵蛸、炒白术、白芍、焦神曲各8g,太子参、茯苓、忍冬藤各10g,升麻5g,仙鹤草12g,陈皮、炙甘草各6g。此方加减服用3周后,遗尿消失,查血常规未见隐血及蛋白,前方去忍冬藤、太子参,加党参、狗脊、牛膝各10g,每月服用1周。1年后随访未见尿中隐血及蛋白,无遗尿,体质大为改善,面色红润,声音洪亮,1年之间身高增加11cm,胡须隐约可见,无其他青春期发育表现,复查骨龄片考虑12.5岁左右。本患者治疗1年余,少火得健,肾中精气充盈,天癸将至,发育迅速。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补益脾肝肾时需谨慎把握尺度,不可骤然投以大量温补之品,遣方用药当需时时审视“阴阳平衡”,方为“少火生气”之道。

猜你喜欢
遗尿元气生气
元气清晨
从温、补、清三法论治小儿遗尿
生气了怎么办?
生气了怎么办?
幼儿园中的遗尿风波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生气汤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