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萍
甘肃省陇西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站,甘肃 陇西 748100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辖10镇7乡、215个村,11个社区,1 28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 408km2,耕地面积165.95万亩,总人口51.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万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3亩。
近年来,县上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基础、助推脱贫攻坚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215个村总收入644.28万元,村均3万元,其中134个贫困村总收入198.99万元,村均1.49万元。从收入类别来说,215个村经营收入132.16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284.58万元;投资收益91.17万元;补助收入49.99万元;其它收入86.38万元。
1.有专门工作机构。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和县农牧、财政、发改、扶贫、水务、国土、林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农村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2.有专题会议研究。县委、县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农村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也经常深入乡镇,召集乡镇负责人、村干部代表就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民情民意,为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有专项工作规划。结合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县上组织农牧等部门对全县21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分类排序和工作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县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村经营性总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1.抓发展路径。针对全县大多数村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能力的实际,县上结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及农村“三变”改革,充分发挥中药材等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提出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六种发展路径,分别是盘活存量资产的“资产经营型”经济、立足资源优势的“资源开发型”经济、壮大特色产业的“产业带动型”经济、坚持以地生财的“土地营运型”经济、开展有偿服务的“服务创收型”经济和统筹项目资源的“外援支撑型”经济。
2.抓项目撬动。积极引导县发改、财政、农牧、国土、林业、水利、民政、科技、扶贫等部门,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山区开发、绿化造林、生态保护、乡村基础设施等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予以倾斜,用项目整合资源,用资源整合资金,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全力加大项目支持发展力度。
3.抓结对帮扶。全面实行一名领导(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和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个责任部门帮扶、找准一条发展路子、完成一个工作目标的“四个一”帮扶模式,重点对村集体在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并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合作社开展结对帮扶,支持企业进村采取联合、入股等形式创办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形成了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一把手”进行实绩考核,直接记入年度考核。二是强化财政保障。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县政府每年整合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县以贫困村为重点,2017-2019年先后注入10 229.6702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三是强化金融支持。支持鼓励村级扶贫资金互助协会规范运行、发展壮大,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衔接金融机构制定出台涉农信贷优惠政策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协调涉农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村集体资产、农业生产设施等抵押贷款,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村级资金互助协会增加授信额度,给予利率优惠,提供信贷扶持。四强化政策配套。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制定“1+12”的制度框架。
尽管县上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受发展基础薄弱、资金投入有限等因素影响,发展差距和问题不足还很大。主要表现在:
全县除30多个城中村、城郊村、集镇村外,绝大多数村集体无村办企业、无村级积累、无开发利用资源、无集体经济收入,是典型的“四无”村。有经济收入来源的村渠道也主要依靠转移交付及租赁收入,收入总量较少。
随着近年来行政事务向基层延伸以及村级所属农村道路、文化体育设施大量建成运行,村级管理与维护等农业非生产性开支逐年增多,绝大多数村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运转。
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服务功能无法完全实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村级组织“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加之全县村“两委”负责人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和年龄结构不优的问题,思考工作、谋划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削弱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契机,继续加强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谋划,对无资产的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财政产业扶持发展资金等“三变”要素等资产入股的方式,按照基层党组织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组织引领型等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股份合作经营。
对有积累的村,要将积累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持续增加经营性收入,不断发展壮大。对有条件的村,鼓励充分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与工商企业在政策、资本、技术和信息方面有效对接,通过共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增加村集体可分配收入。
深入实施“能人引领”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注重从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中把懂经济、善管理、谋发展的优秀人才选进村班子。加大对乡村干部在市场经济、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转变经营理念,增强发展本领,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