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国兵
(河南省商水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66100)
日常管理中大多管理者只重视母鸡管理,忽视种公鸡的重要性,殊不知优良的种公鸡不仅高峰期受精率起步快、持续性好,而且后期受精率维持较高且下降慢,所以说,理想种公鸡生产成绩远高于普通鸡群。
饲养成功的种公鸡在前两周的体重必须达标。在雏鸡入舍前就准备好饲料和饮水,这样雏鸡入舍后就可以及时采食到饲料和饮水,要求饲料含粉率低、颗粒度达85%以上,这样有利于刺激公鸡食欲、促进鸡体增重[1]。要求早期体重超出标准50g,以免鸡群中的小鸡体重不达标。在鸡群平均体重未达标前一定采取自由采食,否则会降低饲料利用率。
通常情况下公鸡前期体重不易超标,建议采取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有利于促进鸡只多采食。从第3 周开始减少光照时间,到28~30 日龄减少到8h,这样一直维持到加光前不变。具体的光照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体重达标了光照就减少的快一些,否则减缓降低光照时间。在所有光照时间内让鸡只自由采食,体重不达标不使用限饲方法,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根据体重不达标时应延长育雏料的使用时间。
种公鸡在6 周末体重要达到标准,最好超出标准100g 为宜,12~14 周龄时超标30~50g[1]。这样早期实际料量肯定要高于标准,5~10 周与标准基本一样,10~18 周料量稍微低于标准,20 周后与标准料量持平。另外平养混群时或笼养光照刺激之前,必须对公鸡进行全群称重,分成3 个体重群体,促使混群公鸡均匀一致,笼养时每架公鸡体重料量一致。建议平养混群公母比例达10%为宜,笼养时公母比例为3%~5%。
在种公鸡4~5 周龄骨骼发育已完成50%左右,到11~12 周龄完成骨架发育的90%。而胫骨在1~5 周发育完成50%,6~12周发育完成40%,累计完成90%,可见用胫骨长度与骨骼发育程度非常吻合,而胫骨长度又与受精率百分百呈正相关,即胫骨越长受精率就会相应越高,通常情况下胫骨长度相差10cm,受精率就会相差10%左右。可见早期体重如果不能达标,那么公鸡胫骨长度也就不能达标,并且不能通过后期体重增长来弥补早期不足,也就是说胫骨的增长是不可逆转的。
如果体重低于标准40g,每只鸡每天需要比标准料量增加1g,才能在2 周内赶上标准体重[2]。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要根据经验、关键阶段、营养水平等随时增减料量,以便及时调整体重达到标准,从而促进公鸡生殖系统的发育和脂肪的沉积。
一般在20 周龄左右开始混群,如果混群过早会造成公鸡均匀度严重分化,混群过晚会影响鸡群受精率,正确的混群时间取决于公母鸡性成熟程度,当公鸡性成熟比母鸡早时,应把性成熟的公鸡逐渐混入母鸡群,不可一次混入过多,以免公鸡欺负母鸡,引起母鸡伤害,反过来未成熟的公鸡也不可混群,否则会对公鸡造成伤害[2]。
在长光后2 周内应逐个训练公鸡,将公鸡拿出笼外,左手抓住两个翅膀保定好,右手从背部向后一直到尾巴根部轻轻按摩公鸡,如果第一次就有性反射的公鸡一定要挑出来,这些都是最好的优秀公鸡,对训练2~3 次有反射的公鸡放在一面笼内,这些都是较好的公鸡。最后对所有公鸡的精液进行检测,将精子活力低、无精、脏精等公鸡单独分开饲养,通过加强管理或者投喂药物使精子活力恢复的可以放回大群,死精公鸡直接淘汰[2]。
在24 周末或人工授精前将公鸡数量确定好,即公母比例已定,以后就再往大群中放入公鸡,富余的公鸡转群到其他鸡舍饲养或做统计处理,否则会影响公鸡后期的死淘率。
在整个产蛋期应定期评估公鸡体况,只要公鸡脸色发白,其泄殖腔肯定关闭,即公鸡就不可能生产精液。当公鸡胸肌开始不紧绷时其体况相应开始下降,如果不能及时补充饲料,公鸡的精液质量很快会发生下降。一旦发现公鸡没有精液或精子活力下降时,再采取措施就已经晚了,所以应通过定期评估公鸡体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是避免受精率下降的最好措施。
整个生产周期应定期评估10 次,分别是5 周分群时评估骨骼发育情况、10 周检查断喙情况、12 周和21 周评估骨骼发育状况、25 和30 周评估性成熟和体成熟情况、36 周之后评估孵化率、在40、50、60 周评估胸肌状况[3]。
产蛋高峰前应抽取5%~10%的公鸡每周称重,31~64 周每两周称重一次;从10 周开始评估胸肌;在5、12、21 周每个周末测量胫骨长度;产蛋期开始评估泄殖腔;加光后注意鸡冠颜色的变化,脸部颜色变化与泄殖腔评分呈正相关。
总而言之,种公鸡的日常管理方法基本与母鸡一致,但我们应根据公鸡独特的生理特点保证各关键时期体重达标,尤其是早期体重要超标,在开产前做好混群或训练工作,同时,定期进行体况评估,确保种公鸡的健康生长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