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洁 包利荣 张 未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研究生医德教育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增强中医药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及其职业道德。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儒家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而历史上以儒学修养为基础,又精研医术者,我们称之为“儒医”。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是促进中医职业选择的动机来源,是医德中“仁爱”的源泉,其中有许多关于君子人格、品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可作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医德教育的重要参考。
价值观作为职业选择的基础,是职业道德的保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正是受到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礼记·大传》曰“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郑玄注云:“亲亲父母为首,尊尊君为首。”结合儒家有关文献的注解,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张仲景所言之“君亲”的内涵:君不仅仅指君主,亲亦不仅仅指父母。《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东汉赵岐注:“先亲其亲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爱物。用恩之次也。”故而作医生的职业动机是先照顾好身边的亲人,再惠及更多不认识的陌生人。
在职业选择上,范仲淹的“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更是让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坚定地踏上学医之路。体现了子贡所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儒家所追求的圣贤境界的人生价值选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详细描述了自己想“救人利他”的心,并再次强调了与张仲景相似的职业动机。在中医药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中,适时引导学生们谈谈自己学医的动机,并将古人的价值观作为参考,使得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是保障其职业道德的基石。也是提醒其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其医德的可行教育方法。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颇多,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关于“仁”的论述,都可供中医药研究生体悟从大处发“仁爱”之心,从小处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认为道德产生于道德情感,若医学生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在职业生涯中强化自己的道德情感,那么自然能做一个有高尚医德的医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运用在医生的职业道德中即孙思邈所言的“皆如至亲之想”,将病人视为自己最亲的人一样,去治疗、去安慰,是医者施行“仁爱”最直接的方式,也最能让病人感到安全与信任。
儒家关于君子的人格、个人品德修养的论述是一个医生在个人品德修养中的不懈追求,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等等。“君子”是儒家思想中描述的一种理想人格,其品德高尚,忠信、仁爱,不迁怒、不贰过,不结党、不营私,有着崇高的理想与追求。研究生医德教育中理应融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是个人的品德修养的组成部分,个人品德犹如一个人的背景颜色,个人品德颜色纯正,职业道德也不会有杂色;个人品德修养高,职业道德也会如水涨船高。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是不仅仅描述理想的人格与高尚的品德,并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乃至指明实际可操作的步骤来达成这样理想的人格与高尚的品德。故而深入挖掘与研究儒家思想,在中医研究生医德教育中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新时代的“新儒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