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辉
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还会干扰其正常工作及社交[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这类心脏病患者的特殊性在于其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高,易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实施临床护理措施作为纠正患者不良情绪的基本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中采取护理干预具有其必要性。本文旨在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9月收治的9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46例)和干预组(51例)。常规组患者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6±3.8)岁。干预组患者中,男29例,女22例;平均年龄(65.9±3.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行心电图监测,按医嘱给药、吸氧和排泄等基本生活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状况,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知识。若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不佳,可选择口头宣教联合视频宣教法,帮助患者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危害、手术治疗方法等知识。通过健康宣教提高其依从性,并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若经评估发现,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状况尚可,可以采用快问快答的形式,判断患者的认知是否存在盲区。对于回答错误的知识点,加强宣教,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
1.2.2 心理干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因担忧病情控制效果不佳、担忧手术失败而产生心理负担。因此,可针对心脏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形成的主要原因,选择正确方法进行疏导及干预。其中27例患者担忧病情恶化,可为其列举既往手术治疗的成功案例,告知患者可通过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与护理,并调整饮食及运动方案,自主控制病情进展,减少病情恶化风险。对于担忧手术失败患者,可邀请经手术治疗后成功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消除其不必要的担忧。
1.2.3 饮食指导 术前阶段应告知患者应保证每日摄入充足的营养;而在术后阶段应指导患者保持清淡饮食、增加易消化食物的摄入量,有助于促进其术后康复。
1.2.4 康复指导 待手术结束后,依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引导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术后初期阶段,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锻炼内容以被动活动、关节屈伸活动为主。随着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可逐渐加强每日运动量,并将锻炼内容转为下床活动。患者接受动态增强锻炼期间,以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方法评估其疗效及康复状况,发现检查结果存在异常,需及时调整运动康复方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SAS评分。自我管理能力包括饮食自我管理能力及运动自我管理能力2个方面,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控能力越强。采用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采用SAS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根据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SAS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3.64±0.69)d、住院时间(10.09±3.56)d均明显短于常规组的(5.06±0.72)、(13.16±3.5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14、4.230,P<0.05)。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饮食自我管理能力评分(42.25±4.33)分、运动自我管理能力评分(41.03±5.02)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8.26±4.29)、(36.46±4.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52、4.524,P<0.05)。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VAS评分比较 术后第3天,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72.42±6.35)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6.39±6.27)分,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8,P<0.05);干预组患者的VAS评分(47.36±4.79)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52.03±4.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1,P<0.05)。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饮食方案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逐渐升高[3]。心脏支架置入术是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既往治疗经验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而同时实施此种手术方法会增加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若患者未能接受良好的护理干预,则可能会产生不良的预后[4]。因此,这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护理干预是一种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为目标的护理方法,这种护理方法适用于接受心脏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优势分析如下。①提高患者依从性。在实施护理干预后,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健康宣教,纠正其错误认知,进而提高患者依从性,使其更加配合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指导工作[5]。②保障治疗安全。护理干预可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究其原因在于,经护理干预后,心脏病患者的依从性及配合度均明显得以改善[6]。在此种情况下,护理人员提出的饮食调整、坚持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等要求均可妥善完成[7],上述变化为心脏支架置入术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③促进患者尽快康复。与常规护理相比,护理干预在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康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分析原因:此护理方法更加重视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护理人员为心脏病患者制定的康复锻炼方案更加符合患者的要求[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饮食及运动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促进其术后快速康复,改善焦虑情绪,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