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晓
(辛集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 河北 辛集 052360)
小麦赤霉病俗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尤以多雨潮湿的温带发生严重。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达50%~100%,产量损失10%~20%,中等发生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0%。一般年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且病麦品质变劣,出粉率低,籽粒皱缩秕小,颜色发白,不但影响面粉的品质和食用价值,而且病麦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引起中毒。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还会导致怀孕母畜中毒后流产。
种子中的病粒也能发芽,从苗期到穗期都有发生,可引起苗枯、基腐、穗腐和秆腐等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穗期,引起穗腐和下节间腐。穗腐在小麦扬花后出现,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点,逐渐沿主轴向上或向下扩展至整个小麦穗,并呈枯黄色,后生成红色霉层(分生孢子),湿度大时病斑形成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出现黑色小颗粒(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出感,不能抹去,后期籽粒干瘪,小穗形成枯白穗。秆腐初期在旗叶的叶鞘基部变成棕褐色,后扩展至节部,上面出现红色霉层,病株被折断。
小麦赤霉病除种子带病外,其病菌亦可在地表土或秸秆残茬上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经风雨或气流传播到小麦植株上。病害受天气影响很大,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遇到天气闷热、连续阴雨或潮湿多雾时容易造成病害流行。
3.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种子田,深耕灭茬,清洁田园,减少和控制病菌来源。
3.2 药剂拌种。①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药种比例为1∶500;②用20%克福种衣剂1∶50包衣;③选噻菌灵种子量0.15%(有效成分)拌种;④50%福美双种子量0.5%拌种;⑤40%拌种灵或拌种双0.2%拌种;⑥75%萎锈灵250 g拌麦种100 kg;⑦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 g拌种100 kg。
3.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赤霉病宜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初期结合防治吸浆虫、麦蚜、白粉病,及防止小麦后期干热风一起喷治。可选用以下药剂:
3.3.1 小麦抽穗期。30%多·酮可湿性粉剂110 g/亩左右;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 ml/亩左右;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30 ml/亩左右;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70 g/亩左右;4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 g/亩左右;28%烯肟菌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 g/亩左右。每亩用水50~60 kg。
3.3.2 小麦扬花初期。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g/亩左右;多菌灵·福美双·硫磺可湿性粉剂250g/亩左右;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g/亩左右;70%福·甲硫磺可湿性粉剂130 g/亩左右;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 g/亩左右;5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125 g/亩左右。每亩用水50~60 kg。
3.3.3 对于发病较重或抗病性差的或喷后遇雨的麦田,可在小麦灌浆初期选用如下药剂再喷施1次,亩用水量50~60 kg。25%戊唑醇乳油80 g/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 g/亩;25%丙环唑乳油40 ml/亩;25%咪鲜胺乳油55 ml/亩;25%氰烯菌腈悬浮剂110 ml/亩;400 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2 ml/亩。
3.4 综合防治措施。以选用抗菌品种为基础,以药剂拌种作为重要措施,以农业防治紧抓不放,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将小麦赤霉病控制好、防治好,确保小麦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