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明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 浙江 宁波 315200
笔者临床运用六经辨治体系治疗疾病,疗效较好,现将部分验案列举如下,以飨同道。
张某,女,31岁,教师。2014年10月7日初诊:患者平素容易感冒,五心烦热。2个月前因产后出血较多而输血1次,续而感受风邪,绵绵不愈。经外院中医投小柴胡汤、荆防剂等十余剂而未见好转。来诊时:面色少华,额头隐隐空痛,鼻塞流清涕,易汗出,常恶风,五心烦热,舌红、苔薄,六脉浮弱而数。由此分析,先有太阳表虚中风,复因产后阴血不足。中医诊断:太阳中风兼阴血不足。治法:调和营卫,兼顾阴血。方药:桂枝汤加玉竹。处方:桂枝、炒白芍各9g,炙甘草6g,生姜3片(自备),大枣6枚,玉竹15g。3剂。10月10日二诊:遵医嘱服完药后,头痛、鼻塞、清涕、恶风、易汗、五心烦热诸症悉平,唯诊得脉沉细,舌偏红、苔薄,续予玉屏风颗粒口服以益气固表。
按:本案患者平素动辄外感,且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易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证;兹复因产后出血过多,阴血亏虚。若单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肌,而平素五心烦热之阴虚和产后出血之血虚之象又必须兼顾治疗。故予桂枝汤加玉竹调和营卫以解肌,滋阴养血以复其本。三剂而获全功。二诊予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善其后。
冯某,男,67岁,退休工人。2015年3月25日初诊:患者便秘3年。平素易生气,且口干、口苦、纳差、心烦喜呕、胸胁苦满,胃脘至肚脐按之坚满如索状,大便秘结,5~6日一行。舌质红、苔白,脉弦细。中医辨证:少阳失和,枢机不利。治法:和解少阳,疏利枢机。方药:小柴胡汤合枳术汤加味。处方:柴胡、姜半夏、炒枳壳、厚朴、槟榔、郁金各9g,太子参15g,黄芩、生白术各12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6枚。5剂。3月30日二诊:诸症减轻,大便3~4日一行。另感目涩、腰酸,诊得尺脉虚大,沉取不耐按。上方加决明子、肉苁蓉各12g,鲜石斛9g。7剂。4月24日三诊:患者大便1~2天1次,自行原方继配了3次,共15剂。刻诊,无不适,大便多数每日1次,原方酌减剂量善后。
按:患者便秘3年,且平素易生气,同时伴有口苦、口干、纳差、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等一系列少阳证候。临证势必先和解少阳、疏利枢机为要。用小柴胡汤枢机得利,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自和,大便则调;合枳术汤健脾消痞,可以治疗胃脘至肚脐部坚满如索状,腑气得通,大便自畅。加用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加肉苁蓉、鲜石斛补益阴阳,生津通便。待病情稳定后,酌减药量,序贯治疗,以防复发。
赵某,女,46岁,工人。2017年7月6日初诊: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多年,既往应用布地奈德喷鼻剂。近半个月来喷嚏、流清涕,遇冷明显,下肢凉,身重,咽喉、鼻部堵闷,咽痛,夜间憋醒,面色虚浮,每晚口服“顺尔宁”仍效果不佳,舌淡、苔薄,脉沉细滑。此为少阴证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中医诊断:鼻鼽(少阴证)。治法:助阳解表,佐以通窍。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炙麻黄、制附片(先煎)各6g,细辛3g,辛夷9g,白芷5g,桔梗10g。5剂。7月13日二诊:服药当日即觉症减,汗出,周身轻松。服药3剂后鼻咽部堵闷尽除。遇冷喷嚏流涕减少,未用西药,仍有咽痛,舌淡、苔薄黄腻,脉细滑。药后症去甚速。5剂服尽,唯咽痛明显,改桔梗为木蝴蝶。苔薄黄腻,有化热之象,故加薏苡仁利湿清热。7月20日三诊:服药5剂,诸症向愈,继续以上方巩固治疗。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适合治疗阳虚外感证,即表阴证。本方中附子强壮助阳,协助麻黄解表、细辛温阳化饮,故用于表阴证。临床表现少阴虚寒,兼饮。多用于虚人感冒、咳嗽、鼻鼽等。不少过敏性鼻炎患者遇冷则发喷嚏、流清涕,属于表阴证兼寒饮,多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药后可以快速取效,但临证必须注意可能有化热之象,据其传入少阳或阳明再治疗,传入少阳兼有咽痛者,可以合用桔梗、连翘等;传入阳明兼湿热者,可以加用薏苡仁、败酱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