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勇
春光正盛,洪泽湖管理区关山办事处3队农工王德银忙碌起来,天不亮就起来网虾,虾贩到田边收购。
王德银家的虾稻田面积110亩。“现在小龙虾还不多,再过个把月就能大量上市,预计全年亩平纯收入可达5000元。”王德银算着账,喜上眉梢。
他告诉笔者,原来关山分场是出了名的穷地方,自从发展虾稻共作,技术、销路都有保障,大伙儿积极性特别高,现在几乎家家养虾种稻。
有着104万人口的宿迁,2018年小龙虾产业产值超过260亿元,带动当地10万人就业。
宿迁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虎说,宿迁小龙虾发展的根基在第一产业。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 宿迁人一改过去传统农业“种地不赚钱”,转而通过虾和稻的奇妙合作找到了增收门道。
2001年,该市职车镇农民刘祖权和科技工作者成功探索出虾稻连作模式。该模式将稻田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是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
当时,该模式简单粗放,一旦遭遇恶劣气候,小龙虾产量大减。
2012年,该市农技专家们将“虾稻连作”升级“虾稻共作”,通过科学改造稻田等方式,实现减肥、减药50%以上,亩产收益较传统水稻提升5倍以上。
陶虎说,近年,越来越多农民将目光对准“虾稻共作” 宿迁市政府因势利导,通过培训等手段,让大批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
会技术、肯钻研、懂市场,不少农民不仅将养虾种稻视为职业,通过创新不断刷新农村土地产出记录:
职车镇西河村职业农民柳再洪,通过精细化种植养殖,使小龙虾收获期持续到12月,亩均收益超过7000元。
龙湾镇瞄新村职业农民郑继超有13亩虾稻田,田中种稻、水里养虾和水生蔬菜、田埂上结瓜果,一年下来亩均收益近万元。
陶虎说,“虾稻共作”发展了宿迁农村生态生产力、释放农民创造力,使高品质的宿迁小龙虾赢得市场好口碑。
数据显示,全市从事小龙虾养殖人数超过4万人,其中带动脱贫近2万人。
春光正好,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龙虾加工生产线马力全开。“每月平均工资6000元左右,高峰期可达万元。”何双喜是公司老员工,作为流水线上的熟练产业工人,清洗、剥虾、包装,每道工序都精通。
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董事长漆良仁把握商机,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很快,他在欧洲谈成了第一单小龙虾虾仁出口合同,赚了70万元。此后,他开始大量出口小龙虾虾仁,业务扩展到美国和欧洲。
随着出口增加,他发现,每只小龙虾的可食比率为20%到30%,还有70%到80%的部分(主要为虾头和虾壳)被抛弃,仅江苏省一年废弃的虾头、虾壳就多达几十万吨。为此,组建科研团队,建成甲壳素深加工中心,成功从虾壳中提炼出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壳寡糖等产品,一年生产保健食品50亿粒,增加产值30亿元。
随着产业链条延伸,华山公司由20年前的小作坊升级为现代化工厂,高峰期用工量2300人。
陶虎告诉笔者,除传统虾仁加工外,目前已延伸出冷藏包装、熟食加工、即食加工以及甲壳素高附加值衍生制品等10多个系列、60多个品种,年加工能力30万吨以上。本土成长起来有华山公司、交投莱克等13家大型水产加工企业,提供大量岗位。
市招商局方面介绍,近年,该市陆续引进周黑鸭“聚一虾”、安井食品小龙虾加工等项目,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目前,宿迁市小龙虾产业工人已超过3万人。
走进宿迁龙虾生态城,油焖大虾独有的味道扑面而来。这里,虾皇、味道工厂等10余家小龙虾餐饮店生意火爆,提供了大批工作岗位。
杨金香是宿迁龙虾生态城虾皇店的一名服务员。她说,下岗后一度工作难找,在邻居推荐下,她得到这份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
近年,虾皇从一家传统餐饮店转型成长为连锁化、集团化公司,新增大批岗位。在乡村,公司自建1200亩生态养殖基地,聘请职业农民打理。并就近建设加工配送中心,请大批工人洗虾、剪虾;在南京等城市发展虾皇加盟店,企业派出技术和市场营销人员为集团发展开疆拓土。
宿迁虾皇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军说,本地3家店常年用工量超过200人。
带动就业的不只餐饮。2017年,宿迁职业学院,以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录取,培养普通专科层次的小龙虾产业技能型人才,首批录取86名新生。眼下,首批即将毕业的学生已被预定一空。
该院学生周凡告诉笔者,在校期间,他们接受了小龙虾相关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已有四五家公司来找过我,月薪开到1万元。”
近年,通过推进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宿迁龙虾产业已由过去单纯的吃虾转变为集食、娱、游、商、学于一体。目前,该市包括餐饮、物流、电商等在内的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