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军
(东台市渔业技术指导站,江苏 东台 224200)
江苏省东台市沿海有着丰富的咸淡水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连片养殖规模大且池塘规整、交通便利、电力等配套设施完善,发展水产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目前已形成以异育银鲫、斑点叉尾 、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为主导养殖品种的产业体系。其中尤以异育银鲫的养殖产量和规模为最大,业已形成病害防控相关药物和饲料供给、生产养殖、捕捞、销售、运输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产品远销广东等地区。
近年来,由于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时间过长、苗种放养密度大等因素造成病害的危害日期严重,其中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病(鳃出血病)的危害最大。为此,笔者就该病的一些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
东台沿海异育银鲫养殖区的进水水源是以北部的梁垛河和南部的方塘河为主,是东台河道入海的主干河流,河流流经区域无污染企业,水质清新,符合水产养殖水质标准。
养殖塘口水深1.5~2.0 m,发病季节塘口水温一般在 19~28 ℃,pH 值为 7.8~8.3,DO 为 6~8 mg/L,盐度 3~5。
鱼种来自苏南地区以及东台沿海地区,放养时间为竖年2—3月,放苗种数量为1500~2000尾/667 m2。
养殖塘口面积在 120×667~300×667 m2之间,塘口的底泥清淤采用泥浆泵清淤,但淤泥的处置成本大,无法大规模进行。因此采用强氯精(颗粒型)1 kg/667 m2或漂白粉20 kg/667 m2,全池泼洒。
盐度为5~10的盐水浸泡、高锰酸钾、聚维酮碘等药物进行鱼种消毒。
发病后期鱼体发黑、离群独游,出水后鳃部急性出血。
确诊:实验室采用PCR检测技术进行病毒检测,对病原进行确诊,2018年东台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4个监测点共抽取异育银鲫样品18个,其中PCR检测阳性样品7个,阳性检出率39%。
根据沿海4个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监测点的监测情况来看,该病由北到南进行传播,且发病塘口有连续发病的趋势。防控措施主要有:在发病季节严格控制饲料投喂(减少或停食);禁止进排水;禁用水体消毒药物;使用三黄、维生素C等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外地引进优质苗种;饲料选用2种以上不同厂家、不同蛋白含量的饲料等措施。
通过观察,这些措施对该病的防控效果一般。
东台沿海地区异育银鲫养殖面积约为3 333 hm2,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面积232 hm2。2018年,该病4月底开始发病,七月底、八月初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情有所缓解;9月中下旬因温度回落,又开始发病。据调查发病面积约占养殖总面积的40%,因病害损失水产品约1 500 t。为了减少损失,养殖户及时捕捞上市销售,销售价在7元/kg左右,按照该价格计算,经济损失1 000万元。
县级渔政机构(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应对养殖区域的苗种加强检疫;依托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技术力量和病原检测实验室,对样品的病原进行确诊,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品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阻断病原的蔓延,同时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养殖塘口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置。
引进黄金鲫、高背鲫等品种进行试养殖,产量达到预期,但市场接受程度、销售价格不高,经济效益较低。
养殖池溏中引进大规格草鱼进行混养,但草鱼养殖周期较长,草鱼出血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在斑点叉尾 养殖成功的经验、技术基础上,逐步试点推广该品种的养殖,以江苏省仓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原有斑点叉尾 养殖面积5 000×667 m2的基础上,将再扩大斑点叉尾 养殖面积10 000×667 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