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几昊 洪 静1 朱思行2
厦门大学(厦门,361005)
儒家文化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文化内涵渗透在中医的方方面面。如“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等表达,就体现了儒家的人伦关系和中医基础理论的结合。在方剂理论上,用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儒家人伦思想的直接体现。在方剂命名及方义中亦有诸多体现,如三子养亲汤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吴鹤皋在其《医方考》中云“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故以“三子养亲”为名。其他如一贯煎的命名则直接来自儒家经典,《论语·里仁》曰:“吾道一以贯之。”[1]正如徐春甫《古今医统》所言:“儒与医岂可轻哉,儒与医岂可分哉!”
四君子汤更是其中的典范,单就方名而言,就径自引入儒家“君子”的概念。从古至今,对四君子汤的研究不乏其人,但是都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和方剂配伍方面,而鲜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今不才,谨以此文对四君子汤进行文化解读,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士对方剂文化内涵的重视。
四君子汤是传统中医流传下来的药方,最早记载于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合,四味药各取等分而成,为补益中气,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之症。但从其药物的组成分析,则可以上溯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理中丸,即四君子汤由理中丸去温热的干姜加甘淡的茯苓而成。理中丸以干姜为君,其目的在于借其温热之功散脾之寒邪,而四君子汤则是去其君药干姜而加味甘淡、有运脾健脾之功的茯苓为佐,取脾强而湿浊自去之义。干姜换成茯苓,去君加佐,使原本刚烈散邪的理中丸转化为扶佐正气使邪自去的四君子汤,不仅暗合《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旨意,于配伍中更体现了如君子之交般的平和温润,而无大起大落之虞。
“和”字从字形结构剖析,其为形声字,即“口”和“禾”。通俗解释即“人人有饭吃则为和”,反映了在当时农业社会,粮食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说文》云:“和,相应也。”此处的“相应”专指声音相互呼应,即今天的“和音”或“和声”,相比本意更增加了具体的现实意义。而《尔雅》指出:“和,谐也。”这就把“和”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后来经过儒家的引用及发展,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如为人处世中的“以和为贵”,家庭追求的“家和万事兴”,商业追求的“和气生财”,国家追求的“政通人和”,社会建设中的“和谐社会”等等。儒家文化中的“和”思想对中医药文化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渗透到中医药文化的各个方面,就人体生理状态而言,中医认为天地为大宇宙,人身为一个小宇宙,只有人体保持“阴平阳秘”,方可维持阴阳的平衡和谐;在中医的诊疗思想中,“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中的“平”即是“和”的体现,“平”即和谐,平衡之意。在遣方用药时,一再强调“补泻无过其度”,这里的度,即适中,而不能太过,否则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恢复协调状态的最终目的,这是因为“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所提出的“中和”思想是和宇宙万物相呼应的,“中和”即为万物立身之根本,是万物生存应当遵循的准则[2]。
清代汪昂《汤头歌诀》中对四君子汤的描述为“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从全方配伍来看,人参大补肺脾元气,为君;白术补脾燥湿,为臣,助脾运化,辅佐人参的益气作用;而又佐以茯苓,渗肺脾之湿浊下行,苓术相配,健脾去湿能力增强;然后参、术之功,益彰其效,然必施之以甘草,而能两协其平,各呈其妙。方中四味药相辅相成,无明显制约克制之霸道,且皆为平和甘温之品,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不偏不盛,不热不燥,补而不峻,益而无害,一派和谐之象,犹如不偏不倚之君子,是谓君子之方也。从中可以看出四君子汤的组方思想和《中庸》所提出的“中和”思想是一致的。
从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的功效而言,脾胃恰好处于人体中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同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和谐则气血调和,百病莫生。因此张璐《伤寒绪论》云:“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3]王晋三在《绛雪园古方选注》曰:“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4]四君子汤由理中丸去干姜之温热而增茯苓之甘淡的变化,即由“霸”理念向“和”理念的转变。同时,君药从温热的干姜变为益气健脾的人参,亦体现出为君者必以“仁”、“和”理念为核心,改其霸道之戾气方能成事。
《孟子·公孙丑上》提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而后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浩然之气为孟子理论的精髓之一,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四君子汤在其主治功效中就充分体现了孟子“浩然之气”的理念。中医学中的“正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维持生命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因素[5]。正气不足则精神萎靡,颓废,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更无从谈“志”。因此,中医的正气和孟子所提出的“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是一致的。
《医方考》中对于四君子汤的主治功效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则宜补气。”[6]四君子汤为补气的基础方,专补脾胃之正气,全方补气却不滞,不留邪,为正气虚弱者的首选方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沛则邪淫不能侵犯,此方虽无祛邪之物,却能拒邪于千里。自古邪不胜正,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君子是无所畏惧的,这和君子必存浩然之气亦是相通的。
从儒家文化角度而言,君子者,德才兼备之人也。四君子汤以君子命名,其配伍组成及其方义功效,都在围绕着“中和”“正气”的君子品质展开,深深地体现出“君子”的德行和内涵。“君子”品质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部儒家经典中都有对君子德行等多方面描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厚德品质,《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自我赞誉,《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的鲜明对比,都体现出君子品质。“君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高的价值取向历来为仁人志士所追求,并贯穿于儒家文化的始终。从中医药与传统文化角度而言,本文仅选取方剂角度阐释了儒家文化和中医药的关系,其所体现的儒家文化只是中医药文化中的冰山一角,所以在学习中医的同时,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医药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