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剑
(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0)
大连市农用地膜主要用于种植马铃薯、花生、蔬菜和鲜食玉米等,目前大连市农用地膜的年使用量为4571吨,地膜覆盖面积24472公顷(数据来源:2018大连统计年鉴)。
以前的国家标准规定地膜的厚度为0.008毫米,但极限偏差-0.003毫米,为了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企业生产和农民使用最多的是0.005毫米,甚至是更薄的地膜,这种地膜使用一季后非常容易破碎,大部分都碎成片状、絮状。再加上农民自觉清理残膜的积极性不高,无法用机械进行回收,人工捡拾成本又太高,使得这种地膜大多残留在土壤中。聚乙烯是普通地膜的主要原料,土壤中的微生物无法分解,会长久存在于土壤。随着地膜使用年限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土壤中残留的地膜会越来越多,会阻碍土壤中养分、水分和气体的转移,影响土壤结构造成板结,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破碎的地膜会缠在作物幼苗的根系上,阻碍幼苗吸收养分和水分,造成死苗。破碎的地膜还会缠绕在农具上和堵塞播种机,影响农事操作和播种质量。秸秆中残留的地膜,会被牛羊等家畜误食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可导致肠胃功能不良,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被风吹起挂在树梢、丢弃在房前屋后和田间的破碎地膜,还会造成环境白色污染。
2016年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到2020年当季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2017年10月《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与以前的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规定地膜的最小标称厚度不得小于0.01毫米,极限偏差-0.002毫米。实验表明,如果地膜厚度增加到0.01毫米以上,使用一季后基本不破碎,非常有利于地膜机械回收,会大幅度提高地膜的回收率。
地膜回收利用利润很低,甚至没有利润,是一件完全公益性的事业。要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采用政府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扶持地膜回收利用企业经营、建设回收站点、补助回收人员工资、研发回收利用新技术新设备,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地膜实际使用情况,为方便农民交售,在各乡镇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点,由回收利用企业以一定费用回收拉走,形成农户捡拾、站点回收、企业加工的产业链。
目前可降解地膜分为聚乙烯和全生物两种可降解地膜。聚乙烯可降解地膜是在聚乙烯中加入光/氧降解助剂或填充淀粉,通过降解助剂或淀粉作用后使地膜碎片化。但其降解助剂可能会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且更加严重的是这些聚乙烯地膜碎片非常小,基本无法从土壤中去除,导致更加可怕的微塑料污染,所以不推荐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主要成分是淀粉等天然材料,能够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虽然其价格比普通地膜贵,而且需要根据地域与作物的不同需求进行试验,以筛选降解速度合适的产品,但其降解过程和产物对土壤环境无危害,所以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是解决农田“白色污染”很好的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