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脏冠状动脉因血管阻塞导致心脏持续长时间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急性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手段,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一定程度损伤内皮组织,引起凝血反应,血小板含量迅速增加。现将替罗非班辅助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188例行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依据用药情况不同分为替罗非班组(98例)和常规组(90例)。替罗非班组男43例,女55例;年龄34~87岁,平均年龄(55.2±12.3)岁。常规组男48例,女42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49.3±1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①入院经诊断为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②确诊后12 h内接受PCI治疗;③排除有严重的肝脏、肾脏或多脏器衰竭的患者;④排除心源性休克的患者;⑤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复发及曾经进行过PCI的患者;⑥排除对替罗非班或其他药物过敏的患者及凝血功能异常或严重贫血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时口服阿司匹林,剂量视患者情况定为100~300 mg/d,术后较长时间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剂量为 100 mg/d;术前 >5 h 服用氯吡格雷 ,剂量为 300 mg,术后长期服用,剂量减少。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 ,注射初剂量为 10 µg/kg,3 min 内静脉注射后 ,持续静脉滴注36 h,滴注速度为0.15 µg/(kg·min);常规组患者术前不进行替罗非班静脉注射。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12 h血清CK-MB含量、心脏左室射血分数、心脏病变血管TIMI 2级及3级血流发生率,统计近期心血管事件、术后出血、无复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替罗非班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5.5±6.2)d,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6.3±3.8)d。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55,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12 h血清CK-MB含量比较 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12 h血清CK-MB含量为(14.36±2.50)U/L,常规组患者术后12 h血清CK-MB含量为(15.33±4.81)U/L。两组患者术后12 h血清CK-M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P>0.05)。
2.3 两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替罗非班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为(53.53±4.80)%,常规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为(52.11±6.90)%。两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49,P>0.05)。
2.4 两组患者心脏病变血管TIMI 2级及3级血流发生率比较 替罗非班组患者心脏病变血管TIMI 2级及3级血流发生率为91.84%(90/98),常规组患者心脏病变血管TIMI 2级及3级血流发生率为64.44%(58/90)。替罗非班组患者心脏病变血管TIMI 2级及3级血流发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017,P<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替罗非班组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1例(1.02%),术后出血5例(5.10%),无复流0例(0); 常规组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1例(1.11%),术后出血1例(1.11%),无复流9例(10.00%)。两组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4、2.419,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93,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冠状动脉因血管阻塞导致的心脏持续长时间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急性疾病,患者发病过程中伴有严重胸骨后疼痛,并有一系列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且我国今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目前认为,现代人群精神长期紧张、生活节奏快、过劳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因素。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手段[2],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等操作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内皮组织发生损伤,引发出血现象,出血刺激血小板大量凝集,因此支架内血栓是PCI最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血栓的发生影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因此在PCI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抗血小板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3,4]。替罗非班又名替洛非巴,是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作用原理为替罗非班能够特异性的与血小板表面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纤维蛋白原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因此替罗非班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血管阻塞现象的发生,减轻心脏缺血症状,另因其与血小板表面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具有可逆性,停药后不影响血小板凝集功能,替罗非班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缺血综合征等心脏缺血常用药,更是对PCI治疗的有效辅助药物[5-7]。
本研究发现,替罗非班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5.5±6.2)d,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6.3±3.8)d。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55,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12 h血清CK-MB含量为(14.36±2.50)U/L,常规组患者术后12 h血清CK-MB含量为(15.33±4.81)U/L。两组患者术后12 h血清CK-M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为(53.53±4.80)%,常规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为(52.11±6.90)%。两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9,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心脏病变血管TIMI 2级及3级血流发生率为91.84%(90/98),常规组患者心脏病变血管TIMI 2级及3级血流发生率为64.44%(58/90)。替罗非班组患者心脏病变血管TIMI 2级及3级血流发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017,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1例(1.02%),术后出血5例(5.10%),无复流0例(0);常规组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1例(1.11%),术后出血1例(1.11%),无复流9例(10.00%)。两组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2.419,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93,P<0.05)。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辅助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相关血管血流量明显增加,患者无复流现象明显减少,治疗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