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疗效观察

2019-01-05 19:33杜秀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4期
关键词:利巴韦丙肝基转移酶

杜秀菊

丙肝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 急性感染病例大多转化为慢性丙肝, 因丙肝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疾病慢性化发展趋势严重, 容易引发爆发性肝衰竭[1]。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传统治疗采用干扰素, 其通过对阻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复制达到治疗目的。但采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多,而且作用不持久, 治疗效果不理想。本院对2012年6月~2016年5月收入本院治疗的86例慢性丙肝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分别采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和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5月收入本院治疗的86例慢性丙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86例患者均符合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总胆红素水平<17.1 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于标准值的1.5倍。86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无精神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无哺乳、妊娠期女性,6个月内未接受过抗病毒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与观察组, 各43例。普通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 年龄22~64岁, 平均年龄(36.73±10.80)岁;病程6个月~13年, 平均病程(6.00±5.21)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 女19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34.79±11.10)岁;病程8个月~15年, 平均病程(8.00±3.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普通组 采用普通干扰素安福隆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安福隆300~500万单位, 肌内注射, 3次/周;利巴韦林800~1000 mg/d, 口服;治疗12个月。

1.2.2 观察组 采用长效干扰素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派罗欣135~180 μg, 皮下注射, 1次/周;利巴韦林900~1200 mg/d, 口服, 治疗12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早期应答:患者在治疗12周以后,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恢复正常, HCVRNA结果显示呈阴性;完全应答:在完成治疗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恢复正常, HCV-RNA结果显示呈阴性;部分应答: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周, 血清丙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 HCV-RNA为阴性;无效:治疗结束及随访期间, 患者未达到以上标准[2]。总应答率=(早期应答+完全应答+部分应答)/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包括发热、乏力、头痛、肌肉疼痛、骨髓抑制等。停药后随访24周观察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普通组患者早期应答11例,完全应答16例, 部分应答7例, 无效9例, 总应答率为79.1%,观察组患者早期应答21例, 完全应答18例, 部分应答3例,无效1例, 总应答率为97.7%;观察组总应答率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普通组患者出现发热3例, 乏力2例, 头痛2例, 骨髓抑制1例, 肌肉疼痛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观察组患者出现发热1例,头痛1例, 骨髓抑制0例, 贫血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普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普通组复发17例, 复发率为39.5%;观察组复发8例, 复发率为18.6%;观察组复发率低于普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丙肝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非常高, 经治疗后的患者复发率较高, 其主要的治疗方向有抑制病毒复制、控制肝细胞炎症、预防肝纤维化等, 丙肝患者无明显的症状、体征, 随疾病的发展,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 比如腹部疼痛、乏力、尿色发黄、肝病面容、白蛋白下降等[3]。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治疗, 会使病情急骤恶化, 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干扰素广泛应用于慢性丙肝的治疗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但普通干扰素只能间歇抑制患者病毒的复制,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而长效干扰素派罗欣的血清半衰期更长, 生物活性更强, 抗病毒作用时间持久, 所以其治疗效果更佳[4-8]。利巴韦林是鸟苷类抗病毒类制剂, 可通过RNA病毒与DNA病毒活性抑制发挥作用, 改善ALT指标, 但此类药物在血清HCV-RNA指标抑制中, 效果低, 稳定性差, 易复发, 临床上将派罗欣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丙肝, 可防止停药后出现的反跳现象, 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9-11]。同时二者合用, 对HCV复制有抑制作用, 可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本院对43例慢性丙肝患者应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提高了治疗的总应答率, 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增加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得到临床广泛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复发率明显高于长效干扰素(P<0.05)。利巴韦林可明显提高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利巴韦林剂量越高, 持续病毒应答率(SVR)越高, 复发率越低。目前已经有直接抗病毒(DAA)药物上市, 明显提高了丙肝患者SVR, 但是丙肝病毒控制后, 是否能阻止肝纤维化进展、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有待临床观察, 干扰素有抗细胞增值、抗肿瘤作用, 因此, 利巴韦林方案对慢性丙肝患者防HCC的风险作用仍不容忽视。

猜你喜欢
利巴韦丙肝基转移酶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葡萄醇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注意利巴韦林的生殖毒性和溶血性贫血
氨基转移酶升高代表肝脏受损吗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这些人群慎用利巴韦林
78%的国人不知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