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玉洁
(重庆市垫江县永安镇畜牧兽医站 408308)
近几年来,蓝耳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养猪生产最重要的病毒性疫病,加上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广泛变异和毒株多样性的加大,控制难度加剧。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蓝耳病发病后会表现多种临床症状,尤其是由于继发感染的病例出现,使临床症状变得更为复杂。
仔猪主要出现呼吸困难,大多表现腹式呼吸,体温可达41℃以上,厌食,反复腹泻,皮肤发红,眼结膜炎,死亡率极高,可达50%以上。育肥猪主要表现轻度类流感症状,暂时性的厌食及轻度的呼吸困难。公猪发病率低,表现厌食,呼吸困难,消瘦。及少数发病公猪双耳皮肤变色公猪精液质量下降。
实际生产中,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慢性猪瘟、猪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喘气病等的并发或继发感染等,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的困扰。2008年7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安全使用手册》公布了发病猪的判定标准有3条:至少体温在41℃以上3d;精神食欲下降,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大体剖检肺尖叶或心叶出现片状实质病变。符合3条即可判为发病。
2.2.1 病毒的分离
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肺泡巨噬细胞、细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脾脏的红髓及边缘区的巨噬细胞内。从死胎和弱仔的血液、腹水、肺和脾可以分离出病毒。
2.2.2 RT-PCR方法
既取发病猪的肺脏、淋巴结提取基因组RNA后反转录CDNA,再通过特异性引物进行蓝耳病毒基因的PCR扩增。该方法可直接检测病料中是否有蓝耳病毒基因的存在。另外,还可取流产死胎或生猪发病高热期的血液进行蓝耳病毒的RTPCR诊断,但取死胎和血液作为检测样本时,检出率相对于病猪肺脏、淋巴结要低很多,因此,用死胎和血液作为检测样本时应适当多取几份样本。
2.2.3 ELISA杭体检测技术
ELISA抗体检测技术既通过检测生猪血液中的蓝耳病病毒特异性抗体来达到诊断疾病或者了解生猪对蓝耳病病毒抵抗能力的方法。该方法用于没有接种过蓝耳病疫苗的猪群时,可达到诊断是否存在蓝耳病病毒感染的目的,如果生猪没有接种过蓝耳病病毒疫苗并且检测出蓝耳病病毒抗体说明猪群中存在蓝耳病毒野毒的感染;当该方法用于接种过蓝耳病病毒疫苗的猪群时,可以通过检测出的抗体水平对猪的蓝耳病病毒抵抗能力进行评估,预测感染蓝耳病毒的风险,同时也可对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免疫程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目前对于该病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必须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改善饲养环境,提高易感猪的抵抗能力,加强综合防控,防止继发或并发感染。
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的原则,饲喂优质饲料,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保持猪舍温度、湿度,良好通风,尽量减少猪群的应激[1]。
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特别是不同猪群应定期进行卫生消毒,选择有效消毒剂,可用含碘制剂或戊二醛类,保持分娩舍干燥,猪舍、猪体,环境均保持良好的卫生。同时还要加强灭鼠工作[2]。
结合养殖场(户)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在实际中,灭活苗是首选的安全疫苗。母猪在产前1个月用蓝耳病有灭活苗免疫:种公猪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每次4ml;仔猪23~25日龄进行首免,4周后再加强免疫1次(每次2ml)。
猪场发生此病后,应首先向当地兽医防疫主管部门上报疫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隔离病猪,严格控制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对病死猪、污染物或者可疑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全体猪群进行蓝耳病(灭活苗)的紧急免疫接种。受威胁地区的猪场,禁止种猪引进和猪的流动。等猪场所在区域的蓝耳病疫情平稳之后,再考虑引种,引进之前必须进行该病的检测,如有跨省调运种猪,应先到调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调出地进行检疫后,检疫合格才可调运。引进后需隔离饲养14d以上,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才可投入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