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彩红
(甘肃省高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34300)
犊牛传染性肺炎多发生于两个月之内的哺乳期犊牛群体,部分犊牛在产后立即发病,然而,断奶之后很少感染。经调查研究可知,此类病症目前的发病率为45%左右,甚至会达到91%以上,在牛舍环境污染性严重且牛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病率很高,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发病后症状多为高热、气喘等,死亡率为20%左右。甘肃省高台县冬季天气寒冷,春秋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很容易导致犊牛感染肺炎疾病,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犊牛养殖,应开展病原分析工作,更好地进行防治。
犊牛传染性肺炎的病原比较复杂,在养殖过程中,除了有传染性病原之外,物理应激刺激也是主要的发病原因,如犊牛生长的环境较为拥挤,空气污浊,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未能有规律的开展饲喂工作,诱发应激反应,很容易出现流行性肺炎。
目前,在犊牛肺炎疾病实际分析期间可以发现,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较为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圈舍通风效果不好会出现氨气,导致犊牛呼吸道防御机制受到损伤,就可能感染此类病原。与此同时,此类病原还可以与嗜睡嗜血杆菌抑或是支原体等混合,导致肺脏出现严重的感染问题,诱发感染性肺炎,威胁犊牛的生命安全。
溶血类型的巴氏杆菌很容易使犊牛出现呼吸道感染问题,如若不能正确治疗将会诱发继发感染,导致犊牛生长受到威胁。如若病毒发生混合感染现象,死亡率会提升到46%,死亡速度较快,抗药性很高。
在犊牛传染性肺炎方面,病毒类型病原主要是Ⅰ型牛疱疹病毒、合胞体病毒、运输热病毒等。犊牛感染此类病原后,传染性肺炎的发病率很高,对其机体健康造成影响。
对于支原体而言,犊牛感染后会导致免疫系统受到影响,依附于不存在肺泡巨噬细胞的纤毛上皮中,存在一定的躲避细胞吞噬特点。单一的支原体感染发病症状较轻,治疗难度较低。但目前多为混合病原感染,治疗过程中难以结合实际情况筛选最佳的方式开展防治工作。
犊牛饲养过程中,如若环境通风不良且存在腐坏的饲料会出现霉菌孢子,进入呼吸系统,在其中出现炎性病变,诱发肺炎。在此期间,犊牛受到外界应激反应,会加重病情,呼吸道系统自身保护能力降低,如若不能合理开展饲养管理工作,将会导致死亡率提升[1]。
在犊牛传染性肺炎防治工作中,应总结丰富经验,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及治疗。通常情况下,在治疗工作中多采用抗菌消炎方式、保肝解毒方式进行处理,对症开展相关工作有助于降低呼吸困难发生率,对肺水肿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促使相关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在病毒类型病症治疗期间,目前尚未研制出特异性手段,主要结合细菌实际状况进行治疗,预防继发感染问题。养殖户应结合实际状况,准确针对发病原因进行调查,了解是否存在饲养管理方面的漏洞,如因管理工作问题出现的疾病,应加大整改力度,创建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并及时开展免疫接种工作,以此提升疾病免疫能力[2]。
在出现流行性传染肺炎疾病过程中,需针对通风性进行改革处理,通常情况下,圈舍饲养的犊牛发病率较高,在秋季、春季及冬季应针对圈舍温度、湿度进行控制,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预防氮气浓度过高现象,将饲养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免受到病原威胁。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总结经验,更好地进行疫苗接种。通常在4日龄时接种疫苗,3周之后强化免疫,采用多价疫苗或是联合疫苗进行处理,形成良好的防疫作用[3]。
犊牛养殖工作中经常受到饲养环境通风不良相关因素、饲料腐败因素抑或是免疫因素的影响,诱发传染性肺炎疾病,对犊牛机体健康乃至于生命安全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在养殖工作中应全面了解传染性肺炎的病原特点与实际状况,以便更好的对其进行预防,采用免疫方式开展工作。如若发生疾病问题,需探索最佳的治疗措施对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