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双勇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所谓散栏饲养,就是牛在不拴系、无颈枷、无固定床位的牛舍中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的饲养方式。拴系式饲养一直是辽宁省传统的肉牛生产方式,但近几年在铁岭、阜新等市相继出现了采用散栏饲养方式的规模化育肥牛场。在这两种不同的饲养方式下,育肥牛的生长速度、牛肉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出栏价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肉牛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的现实情况下,选择怎样的饲养方式来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是值得每个育肥场(户)思考的问题。
肉牛饲养方式不同,决定了饲养管理的方法及难易程度也不同。拴系式饲养育肥牛,每头牛都用绳索或牛颈枷固定拴系于食槽或栏杆上,限制了牛的活动空间,使其不能自由活动。这种饲养方式对饲养管理要求比较精细,操作也比较麻烦:一是水、料同槽,给饲养员增加了工作量,牛也不可能做到自由采食、自由饮水;二是不利于发现育肥牛是否生病,这对饲养员管理牛群是否精心提出了较高要求;三是粪尿清除工作也给饲养员增加了工作量。相比之下,采用散栏方式则大大简化了饲养管理的流程及难度。
两种饲养方式对育肥牛的生长发育及机体健康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大量研究表明,散栏饲养在这两方面都优于拴系饲养。阿依努尔•托合提等通过试验发现散栏组牛的全期平均增重及日平均增重均显著高于拴系组(P<0.05);在试验末期,通过测定两组牛只的体尺数据,发现散栏组在体高、体斜长、管围、胸围、胸深、腰角宽、腰高等方面均显著高于拴系组(P<0.05)。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散栏组的牛拥有良好的自由活动空间,其活动量远远大于拴系组的牛;活动量的增加除了能提高牛的采食量外,还能加快消化道的蠕动,并促进对钙、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使牛的骨骼生长加快,在获得较高日增重的同时,也使牛的体尺得以快速增长。此外,杜柳柳等研究表明,拴系组牛的肢蹄病发病率较散养组更高。这是因为拴系饲养的牛其蹄部浸泡在粪尿中的时间长且长时间缺乏运动,易造成蹄组织血液淤积,回流不畅,形成微循环障碍,严重影响蹄组织的正常代谢,导致蹄部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肢蹄病。拴系的牛长期处于被限制自由的状态,加上得不到阳光照射,其健康状况远不如散栏牛良好。
两种不同的饲养方式,决定了育肥牛的运动量、采食量及饲料消化率均不同,因此对屠宰性能和牛肉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
赵育国等研究表明,在宰前活重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拴系组的屠宰率、净肉率分别高于散栏组3.21%、3.68%,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散栏组的眼肌面积高于拴系组29.79%(P<0.05)。拴系组肋脂厚、背膘厚略高,肾脂重、大网膜脂肪重则显著高于散栏组(P<0.05),这主要是因为拴系饲养的牛运动量大大减少,脂肪更多地沉积于皮下和脏器周围,而不是沉积于肌肉中。
有学者通过屠宰试验观测牛肉的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并检测肉样的失水率、熟肉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等,比较两种饲养方式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散栏饲养的牛屠宰后,其肉色和大理石纹均优于拴系组,失水率远低于拴系组,熟肉率大大高于拴系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拴系组。目前国内外都把肌间脂肪含量作为评判牛肉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散栏饲养的牛活动量大,促进了脂肪在肌肉内的沉积,形成大理石纹。因此散栏育肥牛屠宰后的牛肉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其价格也更高。总体来说,相对于拴系式饲养,肉牛散栏式饲养提高了肉品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重视动物福利方面的工作。给予动物福利,不仅体现在运输、屠宰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给予动物足够的福利。在肉牛养殖过程中,拴养限制了牛的自由,使牛的很多正常行为得不到体现,这非常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因此,从动物福利方面来看,采用散栏方式饲养无疑更利于肉牛的生长发育,也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之一,即享有自由。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散栏饲养的肉牛在饲养过程中确保了牛的适度运动量,符合其生物活动规律,同时满足了动物福利的要求。采用散栏方式饲养肉牛,不仅能减少饲养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还能提升肉牛屠宰后的牛肉品质,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当前我国肉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散户比重持续下降、适度规模化及标准化程度提高、产业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拴系饲养方式已不再适合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肉牛散栏饲养才可能使养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