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雷
(葫芦岛市桑蚕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辽宁 葫芦岛 125000)
葫芦岛市南靠渤海,北接燕山余脉,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处在养蚕制种气候最适宜的地区。葫芦岛市桑蚕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蚕种场是国内唯一没有微粒子病的种场,生产的桑蚕蚕种畅销我国南北蚕区,供不应求。由于中心属北方蚕区,冬季漫长,保种时间长,蚕种的生产非常重要,现将其繁育技术总结如下,供蚕业生产者借鉴。
采茧结束或种茧收购后,应将种茧尽快送至保护室保护。种茧运输途中应注意安全,避免蒸热、日晒雨淋、剧烈震动及接触有毒物质。保护室温度应保持在25±2 ℃,相对湿度75%,见苗蛾后相对湿度80%~85%。蛹期应保持昼明夜暗,空气新鲜。
剔除薄皮茧、畸形蚕、棉茧、尖头蚕、穿孔茧、特小茧等不良茧及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剔除率应不低于3%。
1.3.1 调查时间。一般在盛上蔟后第7~9 d进行调查,蛹期经过短的品种可适当提前。原蚕区收茧制种的,结合种茧评级时进行。
1.3.2 调查项目。调查项目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克蚁收茧量或公斤茧颗数、健蛹率或死笼率。合格指标依品种固有性状确定。场内以饲育批为单位、原蚕区以户为单位调查。
削茧、鉴蛹工作应在蛹体复眼着色后进行,至发蛾前结束。削茧时应防止伤及蛹体;鉴蛹前先选除病蛹、死蛹、出血蛹、半蜕皮蛹、特小蛹和畸形蛹等不良蛹;初鉴后进行复鉴,复鉴后抽样检查,确保雌雄鉴别准确率大于99%。鉴蛹后的雌、雄蛹及时分开摊放。
1.5.1 发蛾调解。种茧期及时观察蛹体的发育程度,通过温度调解,确保对交品种雌雄蛾逐日发蛾数量基本平衡。温度调解范围以22~26 ℃为宜。
1.5.2 捉蛾、选蛾。发蛾当日,春期和早秋期在凌晨4时左右感光;中晚秋在5时左右感光。捉蛾时间掌握在羽化后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上午7时左右开始捉蛾,先淘汰纯对蛾,然后按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先落地蛾和匾边蛾、再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雌蛾放置250只/m2左右。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及时剔除病态蛾、半蜕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和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淘汰苗末蛾。
1.6.1 交配、拆对。交配适时为发蛾后3~4 h,将雄蛾均匀撒在雌蛾匾内,投入雄蛾量多于雌蛾5%~10%,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分别使用,雄蛾交配次数以2次为限,交配时间为3~5 h。交配室温度为23~25 ℃,相对湿度为75%~80%,室内保持无风、弱光、安静,切勿闷热。交配15~30 min后理对,捉出未交配的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间隔以蛾翅不相碰为宜。拆对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注意动作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雄蛾匾,使之充分排出蛾尿,注意剔除不良蛾及雄蛾。
1.6.2 投蛾产卵。雌蛾排尿后迅速送至产卵室,按每6~10 cm2左右投1蛾置于散卵布或蚕连纸上。生产越年种用的散卵布与蚕连纸,应事先作上浆处理。产卵室温度为24~25 ℃左右,相对湿度75%左右,室内要保持黑暗,注意换气,切勿闷热。
投蛾后应有专人巡蛾。随时捉出逸出蛾,扶正朝天蛾,选出雄蛾,吸干产卵材料上的蛾尿。对产卵性差、残存卵多的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
1.6.3 雄蛾冷藏。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分别进行冷藏保护,保护温度为5~10 ℃,并保持黑暗,冷藏时间以3 d为限。雌蛾应尽量避免冷藏。
1.7.1 袋蛾。从投蛾产卵至袋蛾的时间,即时酸算种在10 h以内,冷藏浸酸种在12 h以内,越年种在15 h以内。易发生不受精卵的品种适当缩短产卵时间。
袋蛾方法及蛾盒处理按NY/T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执行。
1.7.2 送种。即时浸酸种从盛产卵算起14 h内送达指定浸酸场所;冷藏浸酸种于盛产卵后36 h内送达指定冷库,按规定条件继续保护直至浸酸或入库冷藏;越年种收种后送蚕种保护室保护。送种前应清点数量,运送途中应避免27 ℃以上高温,防止日晒雨淋,防止接触有害气体与有害物品,尽量缩短运送时间。
制种结束后,以制种批(段)为单位用称量的方法进行估产。从估产至整理装盒时,越年种的蚕卵重量损耗率为20%~25%,浸酸种为15%~20%。
蚕种保护室应具备温湿度调控、通风换气和防止虫鼠为害等条件。
2.2.1 悬挂保护。掸去卵面不洁物后,悬挂在蚕种保护室内。散卵布和蚕连纸与窗面垂直,底层与边缘离地面、墙体各70~100 cm。蚕连纸可插入线架保护。散卵布的卵面间距为3~5 cm,蚕连纸为1 cm。
2.2.2 洗落保护。该技术适用于化性稳定、不易发生不越年卵的蚕品种。蚕卵产下经15~20 d,在室温下用清水将蚕卵从蚕卵材料上洗落,用含有效氯0.2%浓度的漂白粉液上清液浸渍5 min,经脱药、漂洗、晾干后,以1.5~2.0 kg/m2平铺在蚕匾中,置于蚕种保护室内。
蚕种浴消前,将所有浴消用房及用具进行清洗消毒;晾种室和蚕种保护室应备有降温、防冻设施,并准备仪器、药品等。淘汰微粒子病等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蚕种,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蚕卵。
按品种消除滞育快慢安排浴种顺序,制定浴种计划,原则上先春制种、后秋制种,先反交品种(日系为母本)、后正交品种(中系为母体),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最后进行。根据计划,核对品种、批(段)次、数量,做好标记。
蚕卵开始解除滞育、但尚未完全解除滞育为适期,一般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进行。
3.3.1 浸种、脱粒、漂洗。蚕种在清水中浸渍40~60 min至蚕卵易脱落后,刮下蚕卵,用清水漂洗、脱浆。
3.3.2 消毒、脱药。蚕卵脱浆、漂洗后,用含有效氯浓度为0.30%~0.33%的漂白粉液上清液浸渍9 min,滤沥1 min。用清水逐级漂洗脱药40~60 min,至漂白粉腰围脱净。每千克卵需漂白粉4 kg,消毒液不可重复使用。 .
3.3.3 盐比、脱盐。脱药后蚕卵在食盐水溶液中进行比选,食盐水溶液的密度应视不同品种、制种期别而异,轻比1.075左右,重比1.090左右,轻重比开差以不超过0.10为宜。淘汰轻比中的悬浮卵和重比中的下沉卵后,用清水脱盐。
3.3.4 脱水、晾干。蚕卵脱盐后,经脱水、吹风晾干,置晾种室保护。保护温度为5 ℃,避免3 ℃以下和7 ℃以上温度。
蚕种入库前,用2%~3%浓度的甲醛液浸渍40 min,然后用清水漂洗至药味脱尽,消毒、漂洗的液温以21 ℃为宜,并及时晾干、装箱。
必要时,运用越年蚕种复式冷藏、单式冷藏,即时浸酸、冷藏浸酸,滞育卵冷藏及浸酸前冷藏、浸酸后冷藏抑制等技术手段进行蚕种使用时间的调配。
越年蚕种冷藏可采取复式冷藏、单式冷藏和中间补正冷藏。
4.2.1 浸酸前冷藏。根据预订用种期别、冷藏日数、产卵后积温、蚕种品、卵色和胚胎发育程度,决定入库适期。对产卵速度慢、卵龄开差大的蚕种品,入库时间应适当推迟。蚕种入库前应先在外库10~13 ℃中间温度保护4~6 h,然后进内库冷藏。
4.2.2 浸酸适期。按预定时间出库蚕种,先经10~13 ℃中间温度保护2 h,然后在自然温度下经过2~3 h,待蚕种充分散冷后浸酸。
4.2.3 浸酸操作。插种:将蚕种按场名、品种、批(段)次分别插种装笼。浸酸:每批新购进的盐酸应经生物实验合格后方能使用。浸酸前调节液温至标准温度,测定、调节盐酸比重。平附种应在盐酸液中添加总量2%的甲醛原液,以防止蚕卵脱落。浸渍前液温应比标准温度高0.5 ℃。浸酸时使酸液迅速、均匀与卵面接触。每隔1~2 mm测液温1次,根据液温高低变化,适当调节浸酸时间。液温每升高或降低0.5 ℃,浸酸时间则相应缩短或延长35~40 s,但与标准温度的偏差不得超过1.5 ℃。脱酸:达到浸酸时间后,迅速提出浸酸笼,滤沥30~40 s后随即用清水逐级脱酸,并轻轻抹下纸上尚未脱落的蚕卵,除去蚕连纸。散卵种脱酸20 min,平附种脱酸30~40 min;至酸味脱尽,并经脱水、晾干后,置于24~25 ℃中保护。盐比、脱盐、脱水、晾干:散卵冷藏浸酸种宜在次日待不受精卵等不良卵干瘪后,先用清水适当漂去上浮的不良卵,将水沥去进行盐比。
蚕卵脱盐后,经脱水、吹风晾干,整理装盒后出库配发或冷藏抑制。
4.2.4 浸酸后冷藏抑制。蚕种浸酸后,保护在25 ℃中;经30 h左右,当蚕卵胚胎达到丙1时,经10~13℃中间温度保护12~18 h后,用2.5 ℃冷藏;冷藏期限应不超过30 d。或蚕种浸酸后,保护在25 ℃中;经36~48 h,蚕卵达到丁1~丁2胚胎时,经10~13℃中间温度保护8~12 h后,用5 ℃冷藏;冷藏期限为7 d。蚕种出库时应经10~13 ℃中间温度保护3~6 h。
4.3.1 浸酸适期。产卵后,蚕种保护在24~25℃中,经过18~22 h,积温300 ℃左右,一般在产卵次日下午1~2时,大部分卵色呈淡黄色,少数呈黄色为浸酸适期。
4.3.2 浸酸操作。操作方法同4.2.3,但不进行比选,脱酸后直接脱水、晾干。
4.3.3 浸酸前的冷藏与浸酸后的冷藏。需要延期浸酸时,可在产卵后于25 ℃中经过18~20 h,置5 ℃中冷藏,冷藏期限应不超过5 d,并尽量缩短冷藏时间。出库后在20~25℃中经2 h左右再行浸酸。
浸酸后在24~25℃中经18~22 h,置于2.5 ℃中冷藏;也可在25 ℃中经40 h后置于2.5 ℃或5 ℃中冷藏。冷藏期限前者20 d内,后者7 d内为安全。
藏浸酸种或即时浸酸种浸酸后,散卵越年种浴消后,按品种逐批调查良卵率。符合标准后,再根据每克良卵粒数称量、装盒,每10盒捆扎,平放于蚕种箱。平附种晾干、收种后,按品种、批(段)次、用种时期插入线架或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