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驱动蔬菜品种换代升级

2019-01-05 16:05:46胡璇子
农业知识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杂种优势基因组学杂交种

文 / 胡璇子

寿光市赵旺铺村番茄种植户张天祥家的大棚中,一串串番茄圆润饱满,长势旺盛,让人纷纷称赞他对番茄的精心管理。“光管理好不行,关键还得品种好。”张天祥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大棚里种植的红果番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7家科研单位筛选出的强优势杂交番茄品种。

蔬菜品种待“升级”

张天祥家的大棚面积900平方米左右,种植了约1900株番茄,一年种植两季,年产量超过1万千克,这能给他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和张天祥一样,我国许多农民依靠蔬菜产业增收致富。蔬菜产业在促进就业、促农增收等方面作用巨大,作为世界上蔬菜生产、蔬菜消费和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国,我国蔬菜产业总产值位于我国种植业之首。

尽管是蔬菜大国,蔬菜育种及产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整体而言,我国蔬菜产业竞争力仍亟待加强。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进口种子中,进口额排在前十位的均是蔬菜作物,占进口额的72.5%。据了解,除了十字花科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之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遗传资源材料、育种技术、品种选育,还是种子加工、绿色生产、规模化作业等方面,我国均存在差距。

农以种为先,提升蔬菜竞争优势,重要源头是培育优良新品种。近年来,我国在蔬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更快地将基因组学科研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满足蔬菜产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转变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我国蔬菜产业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需要从蔬菜品种上下功夫,从源头上提升竞争力。

蔬菜品种“换代升级”,成为蔬菜产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科技助力提升育种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2016年科技部协同各部委开展了“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项目“蔬菜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组织优势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

据项目主持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君明介绍,该项目研究涵盖了白菜、甘蓝、番茄、辣椒、黄瓜等五种主要蔬菜作物。一方面,项目旨在研制主要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我国蔬菜基因组学与遗传育种学的融合,将我国现有蔬菜基因组学研究的领先优势尽快转化为市场品种优势”;另一方面,是创制强优势杂交种亲本材料,培育出生产上急需的、具有与国外巨头种业公司竞争能力的强优势杂交新品种,全面提升我国蔬菜作物杂交优势利用育种水平。

据悉,项目启动实施两年以来,各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创新了一批新技术,发掘创制了一批优势资源,各参研单位筛选培育出了一批强优势新品种。

以番茄为例,在杂种优势预测方面,构建了加工番茄微核心种质65份,对140个鲜食番茄育种亲本进行了重测序;在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方面,建立了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定向创制番茄雄性不育系的技术;在优异亲本创制方面,筛选鉴定了600份番茄高代自交系,获得8份优良自交系。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建昌介绍,共有20个红果番茄、20个粉果番茄和23个樱桃番茄强优势新品种可以推广,与对照品种相比,这些番茄杂交品种增产普遍达到8%,抗病性突出,粉果番茄在货架期、商品性、综合抗病性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李君明介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研发出16项强优势杂交育种技术,创制出自交亲和系12份、自交不亲和系6份、雄性不育或雌性系11份、其他优良材料8份,选育出强优势杂交种或组合24个,累积推广2.03万公顷。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4项,发表论文41篇,获得或申请新品种权及品种登记12项。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优良强优势杂交种的推广力度,”李君明说,“选育出来的品种要实实在在应用在生产上,来推动我国蔬菜品种的换代升级,实现我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杂种优势基因组学杂交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总结蔬菜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及育种策略
蔬菜(2021年7期)2021-11-27 03:45:25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基于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构建肾上腺皮质癌预后模型
系统基因组学解码反刍动物的演化
科学(2020年2期)2020-08-24 07:56:44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 03:14:48
杂交种子为什么不能留种
科学导报(2018年47期)2018-05-14 12:06:10
观赏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
山西农经(2016年5期)2016-02-28 14:24:37
优质中晚熟玉米新杂交种锦润9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52
营养基因组学——我们可以吃得更健康
生物进化(2014年3期)2014-04-16 04:36:41
我所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茶叶通讯(2014年2期)2014-02-27 07: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