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沂水县畜牧局 李升涛
炎炎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特别是猪日本乙型脑炎、产房仔猪腹泻、猪丹毒、类圆线虫病等疾病不得不防。
诊断要点 一般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多发于蚊子叮咬传播的7~9月。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0~41℃,呈稽留热型,排出算盘珠状干粪蛋,表面附有灰色黏液;脑炎发作时,有的后肢运步拘紧不稳、左右摇摆、跛行,有的横冲直撞,高度兴奋。患病的妊娠母猪常在妊娠后期流产,产出弱胎、死胎或木乃伊胎;患病的公猪睾丸肿大,触之热痛,影响繁殖能力。剖检流产的胎儿,可见脑部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肝、脾、肾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肺淤血水肿。公猪睾丸实质充血、出血或小点状坏死。
防治措施 一是灭蚊。要彻底清理猪场环境卫生,排净周边水塘、水坑死水,消除蚊子孳生场所;蚊子猖獗的时候,选用低毒的蚊蝇净喷洒灭蚊,同时在猪舍门口、窗口悬挂纱网、纱窗,阻挡蚊子进入猪舍。二是注射疫苗。提前2个月注射猪乙型脑炎弱毒活疫苗,每头猪1毫升,间隔4~6个月再注射一次,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对本病无特定有效治法,一般治疗可用5%葡萄糖溶液200~500毫升,维生素C10毫升,静脉注射,可缓解症状;为控制继发感染,可用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30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40~6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
诊断要点 通常首先见呕吐,继而出现急性水样腹泻,粪便多呈黄绿色或灰褐色,伴有絮状凝乳块;患病仔猪快速脱水、消瘦、食欲减退或不食,多于2~5天内死亡,不死的仔猪也因生长停滞而成为僵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主要表现食欲减退或消瘦,水样腹泻,呈黄绿或灰褐色粪便并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天病情好转,极少死亡。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或食物,胃底黏膜充血甚至出现小点出血;小肠壁变薄、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凝乳块,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防治措施 平时不要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搞好猪舍清洁卫生和消毒,经常清除猪粪并集中进行生物热处理。一旦出现本病,立即隔离病猪,猪舍、环境、用具等用碱性消毒剂彻底消毒;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猪,要立即隔离到安全的地方喂养;病猪使用药物治疗虽效果不明显,但在使用庆大霉素、氟哌酸、卡那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消炎的同时进行补液或口服补液盐,也能控制死亡。
诊断要点 由猪丹毒杆菌引起,多发于夏秋炎热季节。临床表现有三种:急性猪丹毒表现败血型,发病急、死亡快,体温升高到42~43℃,呼吸加快,有时出现呕吐,在耳、颈、背等处的皮肤上有红斑,指压褪色;亚急性病例表现疹块型,特征性表现是在病猪皮肤上出现界限分明、稍稍隆起菱形或圆形等形状的红色疹块;慢性病例常表现慢性关节炎、皮肤坏死等症状。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脾脏呈樱桃红色肿大,切面结构难辨,容易刮脱;肾脏肿大,呈“大红肾”(紫红色肾);胃底与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出血性、卡他性炎症;慢性病例可出现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防治措施 青霉素对治疗本病最敏感,链霉素、泰乐霉素等也均有效,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也有显著效果。待整个猪场疫情平息后,将猪丹毒纳入常规免疫,可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也可使用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病三联活疫苗。
诊断要点 仔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在猪小肠黏膜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线虫病,3~4周龄仔猪感染率高,症状最严重,到60~90日龄猪逐渐减少。多发于温暖潮湿和多雨的季节,猪圈不洁且潮湿时更易发生。大量幼虫寄生于仔猪肺部时,常会引起湿疹、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而大量类圆线虫成虫寄生于仔猪小肠时,即会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继而消瘦、贫血,粪便中带有血液或黏液,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小肠黏膜卡他性炎症,有时出现点状、带状出血和糜烂性溃疡。
防治措施 经常保持猪舍和运动场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及时清除猪粪并堆积发酵,经常消毒,仔猪和母猪要分圈饲养。对患病猪、怀孕母猪、泌乳母猪都要驱虫,治疗时可口服左旋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或丙硫咪唑40毫克/千克体重,或伊维菌素0.3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一般用药一次即可驱除全部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