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克
(南阳市卧龙区种子技术服务站, 河南 南阳 473000)
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南阳地处秦岭淮河一线,是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时间55~70 d,夏季110~120 d,冬季时间110~135 d。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 173.4 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日照时数1 897.9~2 120.9 h,年无霜期220~245 d。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使之处于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两大麦区交界处,气候条件年际间差异大,对小麦品种适应性和栽培管理条件的要求更高。
南阳市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市,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小麦常年种植面积67.7万hm2,夏粮产量398.27万t。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小麦良种覆盖率90%以上。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制,小麦一般与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等作物轮作。充足的光热资源有利于两季作物生长发育,与河南省其他麦区相比,前茬收获较早,耕作时间充裕,有利于小麦生产精耕细作,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为小麦生产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小麦生产也常常受到干旱、渍害、冻害、倒春寒、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同时小麦田间病虫害多发,给小麦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农田水利和基础建设水平不一致,生产者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小麦生产保障能力欠佳。
2.1.1 品种利用多、乱、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资本对种业发展的推动,小麦新品种培育的速度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小麦新品种不断涌现。从国家和省级审定结果看,每年新品种审定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小麦新品种审定制度和引种制度改革,拓宽了品种准入的渠道,加快了新品种推广的进度,缩短了新品种推广的进程。从小麦种子的供应的市场面看,归结为“三多”即种子供应量量多、品种数目多、经营渠道多。品种利用“乱”,其主要体现在不能根据当地生产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优良品种。种子销售、购买盲目,缺乏主导性。品种利用的“杂”主要体现在主导品种占比较小,品种表现如抗病性、抗逆性、早属性、丰产性差异较大。从小麦种子销售市场看,许多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多、乱、杂”现象。大到一个县,小到一个乡镇,小麦品种从几十个到上百个不等,有的地区甚至还要更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小麦新品种推广的难度。一方面,同时推广大量新品种,技术服务等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推广在当地表现特别优秀的品种,削弱了农技推广的力量,降低农技推广的效能
2.1.2 种性模糊,茬口不分 种性模糊,冬春不分,播期不适。其中,最易出现的情况是,弱春性品种播种过早,冬前小麦旺长,抗冻能力下降,冻害常发。这是因为早播麦田,小麦幼穗在越冬前就容易发育到小花分化期,茎秆开始拔节,茎秆有机物积累下降,小麦抗寒性下降而引起冻害发生。有的甚至把适宜稻茬种植的春性较强的弱春性品种和半冬性品种同期播种,引起严重冻害,损失巨大。其次是,半冬性品种过晚播种,冬前分蘖少,不利于小麦形成壮苗越冬。
腾茬整地早,有利于蓄接雨水,特别是对于秸秆还田的田块,还有利于秸秆充分腐熟。但是,据观察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田块,特别是实行人工收获的田块,不及时腾茬整地,遇到天气干旱的年份,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因缺墒而耽误小麦适期播种。整地环节存在耕作粗放,整地质量差,连续多年旋耕等情况。耕作粗放的地块,土壤跑风漏墒,也不利于小麦播种作业。连续旋耕的地块,由于连续多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变浅,有的地块耕层只有17 cm左右。犁底层抬升,土壤板结,容重增加,达到1.37~1.51 g·cm-3之多,不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土壤通透性下降,保水保肥能力低,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
2.3.1 播量 播种量普遍偏大。正常情况下,我区适期播种小麦的播种量一般在105~150 kg·hm-2,而许多农户播种量超过225 kg·hm-2,有的甚至更多,。播种量过大,田间群体数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不利于小麦个体发育,小麦抗性下降,易诱发麦田病虫害、倒伏等发生;还会造成麦田成穗率低,粒重和品质下降,不利于高产;而且还增加了用种成本,降低生产收益。还有的农户,不能根据播种期早晚,调整播种量,造成田间群体数不合理,产量要素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2017年受“华西秋雨”东进北扩影响,8月28日至10月19日河南出现近10 a来最严重持续阴雨天气过程,导致大部分麦田土壤湿度过大甚至积水误期晚播,部分农户由于没有合理增加播种量,田间基本苗数量偏低,群体小,最终影响了小麦产量提高。
2.3.2 播种 播种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播种方法单一粗放。现阶段,麦播工作大多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完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机操作人员,不区分品种、整地质量、茬口、地力水平等情况,一台机械同一个标准,一播到底,造成出苗不一致,品种表现不一致等现象。二是,旋耕后直接播种,由于土壤不踏实,造成播种过深,出苗慢,而且易出现弱苗和死苗现象。旋耕的地块,土壤漏风跑墒严重,极易引起干旱和冻害发生。三是图省事撒播,撒播后旋耕耙磨。这种地块由于深浅不一致,常常出现出苗不一致,不整齐现象,而且,撒播量大,群体数也大,田间通风透光性差,病虫害多发,易发生倒伏。
水肥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重三轻一早” 。即 重无机肥,轻有机肥;重底肥,轻追肥,多为“一炮轰” ;重施氮肥,轻磷钾肥和微肥。追肥偏早,氮肥施用与小麦吸收高峰期错位;部分麦田缺微量元素,如硫、锌、硼、锰等。高产田不实施氮肥后移 。在施肥技术方面,地表撒施后翻耕的较多,化肥深施条施的较少,这种不合理的施肥方法,使得肥料利用率低,小麦种植经济效益下降。
无灌溉习惯,靠天等雨思想严重,常常使得小麦在已经造成不可逆的损失而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被动灌溉。大水漫灌较多,水分利用率不高。
极端气候多,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灾害时常发生,严重制约小麦生产。,近年来自然灾害呈现出“类型多、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危害重” 和“提早、增多、加重”的特点,对小麦产量和效益造成极大威胁。农户对干旱、冻害、高温、干热风、持续阴雨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及时,防治效果差。2018年,我市小麦生产遭遇严重的赤霉病流行爆发,多数农户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科学防治,小麦产量遭受极大的损失。小麦大幅减产,品质下降,农户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优良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通过小麦新品种对比、展示、高产创建等示范活动,强化小麦种植户对新品种的认识,解决他们在品种选择方面的疑难,做到购种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逐步解决品种多、乱、杂的问题。小麦种子经营者和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强新品种推广有关的技术服务,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广,加快优良新品种推广的步伐。
加强对小麦生产者的技术培训,通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培育活动,以及小麦高产示范创建活动等,培育一批熟练掌握小麦种植和管理的技术骨干,并通过这些骨干的带动,逐步提高我区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当前形势下,要加强对小麦生产活动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在小麦播种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加强技术宣讲宣传活动,通过发放技术明白卡、张贴技术宣传资料、以及其它媒体、网络等平台,向小麦种植户传授小麦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在现阶段已有的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基础上,做好测报与防治工作的有效衔接。要做好病虫害发展情况的准确预报,同时还要确保预报信息及时传达到位,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当中。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组织建立植保、农技服务机构、农机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服务队与农资生产经营者联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机制,提高病虫害防止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1.1 把好品种关 基于绿色高产高效生产目标,选好品种,要求品种高产优质多抗早熟。抗病虫,才能做到少施农药;耐旱、耐低温、耐高温、抗倒伏等综合抗逆能力强,才能满足绿色生产。注重选用“节水节肥节药、省工高效,适宜轻简化机械栽培”的绿色小麦品种。根据品种的冬春性和茬口决定播期早晚;根据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和粒重高低决定播量大小、行株距配置与播种方式。
4.1.2 高质量整地 创建小麦良好生态环境,把好良田建造关。积极主动推广“三必须”高质量整地技术。即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深耕或深松,重点解决秸秆还田“切不碎、撒不匀、埋不深、烂不快”问题;旋耕播种地块必须镇压耙实,且保证旋耕深度15 cm以上;连年旋耕麦田必须隔年深耕或深松,以打破犁底层,并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提高整地和出苗质量,夯实麦播基础,增强抗灾能力,力争全生育期管理主动。
4.1.3 把好水肥关 培肥地力,选好肥料,科学合理施肥。根据地力水平、生产条件、和品种特性,通过测土配方,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施足底肥,适期追肥。因地制宜,合理选用节水灌溉设施,科学浇灌。克服靠天等雨思想,做到遇旱即浇。
4.1.4 把好播种出苗关 在高质量整地基础上,足墒适期适量播种,确保一播全苗,打造高质量群体起点、培育冬前壮苗。要根据品种特性、播期早晚、地力水平合理确定适宜播量,并镇压踏实土壤,坚决消除稠苗和缺苗断垄现象,要特别注意解决旋耕麦田过虚或赶墒播种过深造成“深播弱苗”问题。若墒情不足,要先造墒再播种,坚决杜绝种欠墒播种。
4.1.5 把好田间管理关 冬前依据小麦苗情、天气条件、土壤墒情和病虫草害发生流行情况,因地因苗制宜,分类肥水管理,促弱控旺,促根增蘖,培育冬前壮苗,保苗安全越冬,为实现“冬壮、春稳、夏不早衰”和“稳穗数、增粒数、高粒重”的管理目标奠定基础。
春季麦田管理应处理好春发与稳长、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以及水肥需求临界期与供应的矛盾,在”冬壮“基础上,加强动态监测,根据苗情和墒情,强化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防控病虫草害,促弱苗早发增蘖,稳壮苗生长保蘖,控旺苗过多分蘖,实现”春稳“的管理目标,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力促穗大粒多,搭好丰产架子。
后期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保粒增重,重要措施是“一喷三防”,及时收获防霉变,确保丰产丰收。
4.2.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要立足于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重大病害都很难用一种防治方法持久有效控制,每一种防治方法都有优缺点,应综合考虑,多管齐下,避免单打一,但也要突出关键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4.2.2 选用抗病品种 高度重视抗病品种的推广利用。推广抗病品种,经济有效,安全无害,而且简便易行,无需额外投入,容易推广。一些重大病虫害通过该方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4.2.3 强化农业农艺防治 适时适量播种,避免旺长及群体过大而影响个体生长发育。合理施肥:控氮、增磷钾、增施有机生物肥,培育壮苗。做好秸秆处理及科学还田工作,降低有害菌基数,减少有害菌的危害。
4.2.4 小麦病害生物防治 利用生防菌剂防治小麦土传病害:用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等;利用假单胞杆菌制剂防治全蚀病;利用木霉菌制剂防治小麦根部病害;利用白僵菌制剂防治胞囊线虫病。
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防治病害:利用井冈霉素(链霉菌)防治纹枯病等;利用申嗪霉素(荧光假单胞菌M18 )防治全蚀病等;利用阿维菌素(链霉菌)防治胞囊线虫病。
4.2.5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对症下药,明确防治对象;适时用药,掌握防治关键时期;适量及安全用药,避免药害。
及时轮换,延缓抗药性产生;改进方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播种期防治重点:地下害虫、种传和土传病害,兼治苗期病虫害。具体措施:高效杀虫剂+杀菌剂拌种或包衣,代替土壤处理。使用药剂:杀虫剂(吡虫啉、噻虫胺等/辛硫磷,毒死蜱、甲基异柳磷)。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 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等)。 杀线剂(阿维菌素等/神农丹-涕灭威)。
返青拔节期防治重点:纹枯病,兼治早期叶部病害、红蜘蛛和蚜虫。具体措施:杀菌剂+杀虫杀螨剂喷雾。可以结合除草进行。使用药剂:杀菌剂:12.5%烯唑醇, 或25%敌力脱等; 杀虫杀螨剂:1.8%虫螨克乳油。
抽穗扬花期防治重点:赤霉病等穗部病害,兼治白粉病等叶部病害和蚜虫。具体措施:杀菌剂+杀虫剂喷雾。使用药剂:杀菌剂:25%氰烯菌酯+43%戊唑醇。杀虫剂:10%吡虫啉,或吡蚜酮、啶虫脒等。
灌浆期防治重点:白粉病、锈病等叶部病害、蚜虫等,兼防干热风。具体措施:杀菌剂+杀虫剂 +叶面肥喷雾。使用药剂:杀菌剂:12.5%烯唑醇30~40 g,或40%戊唑醇.嘧菌酯等。杀虫剂:10%吡虫啉20 g,或啶虫脒、吡蚜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