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伟
(重庆市垫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08300)
猪副伤寒病也被称之为沙门氏菌病。该病的发病概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较高的死亡率,要想有效降低发病概率,降低经济损失,必须要做好防治工作。
2018年11 月份,垫江县某猪场所饲养的63 头3月龄左右的仔猪中有6 头出现急性死亡,12 头出现异常,精神萎靡、食欲降低,被毛粗乱,同时存在便秘及寒战等现象。畜主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随即前来诊断。体温高达41℃,综合病猪的症状表现,断定为感染副伤寒病。
猪副伤寒病的潜伏期最短为3d 左右,最长为30d 左右。结合病猪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慢性猪副伤寒和急性猪副伤寒。一般来说,养殖最常见的是慢性猪副伤寒病,患病猪往往会出现体温异常升高至41℃左右,观察其进食状况可发现无食欲,甚至食欲逐渐废绝,精神不振,打寒战。发病初始阶段会出现便秘,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出现下痢,排泄物为淡黄色,恶臭熏天,到了后期,病猪皮肤会出现弥漫性湿疹,腹部皮肤形成溃疡块。除此之外,急性副伤寒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但死亡率却非常高,患病猪体温高达42℃,伴随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等现象。在发病3d 后,观察其排泄物为黄色水样状,随着病情不断发展,病猪呼吸越来越困难,伴随下痢,并且其腹下以及胸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1]。
和慢性型相比较而言,急性型猪副伤寒病猪死亡率更高,对病死猪剖检发现,其主要呈败血症病变。可见其肠胃存在急性炎症,肠胃黏膜脱落,脾脏肿大明显,淋巴结为灰红色伴随肿大。观察心外膜及肠胃黏膜发现存在出血点,肠黏膜出现充血、出血现象。慢性副伤寒病猪的主要变化在消化道,肠黏膜出现坏死现象,肠壁增厚,肠腔中含有大量黄色泡沫状内容物。肝脏出现坏死灶,为灰白色,肺小叶部有干酪变性病灶。
该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其是在冬春季节、阴雨季节、气温起伏较大季节,该病有更高的发病概率。猪副伤寒病的病原体主要是沙门氏杆菌,包括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等。主要传染源是携带病菌的猪及患病猪。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果饲料、水源被污染,健康猪在饮食后会导致发病,不仅如此,如果饲养环境不佳,管理不合理也会加大猪副伤寒疾病的发病概率。
首先,在冬春季节,由于气温温差较大,养殖户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养殖户在喂食饲料及水源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没有被污染,降低发病概率。与此同时,针对30日龄左右的断奶仔猪,养殖户应及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口服、灌服或注射副伤寒疫苗。在口服过程中,应利用生理盐水做好疫苗稀释工作,每次取5ml 左右掺入饲料中;在灌服过程中,应使用5ml 凉开水稀释疫苗然后灌服;在注射过程中,应使用氢氧化铝溶液稀释疫苗,在耳后浅层肌注射。再次,应定时做好猪舍清理工作,确保通风、光照正常,尤其是要做好墙面、地面及槽具的消毒工作,及时清理排泄物,确保生长环境干净。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使用土霉素及金霉素等药物,按照每吨饲料100g 药物补充抗生素,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最后,如果病猪发病,养殖户需及时做好隔离治疗工作,如果病猪死亡,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将尸体丢弃在荒野及河流中,避免污染环境、水源。
(1)可以使用卡那霉素 40 万 UI,地塞米松磷酸纳 3ml,将药物混合之后肌肉注射治疗,每日2 次,连续注射3d 即可。
(2)可以使用磺胺甲唑4 片,诺氟沙星胶囊2 粒,酵母4片,将其研磨成粉末状然后温水灌服,每日服用1 次,连续服用 3d 即可[2]。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猪副伤寒病的症状、病因及剖检变化,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对策,更快的控制病情蔓延,帮助病猪更快恢复健康,降低养殖户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