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新
(陕西省紫阳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中心 725300)
畜牧业既是紫阳县一大传统产业,也是该县农业3 大(茶叶、畜牧、劳务输出)支柱产业之一的重要产业。县域总面积2204km2,辖 17 个镇、176 个村,35万人。全县有耕地 2.45万hm2;荒山、草坡 8.03 万 hm2。2018年末,全县生猪、山羊、牛、家禽饲养总量分别为 39.9 万头、12.8 万只、0.79 万头、121.8 万只;生猪、山羊、牛、家禽出栏分别为 24 万头、5.8万只、0.2 万头、66.5万只;肉类总产 2.1158 万 t、禽蛋总产0.46 万 t;畜牧业总产值为 5.94 亿元。从总体上看,目前紫阳县畜牧业其基本现状:一是由于受大量劳务输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养殖效益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畜禽饲养总量略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散养农户逐步减少;二是畜牧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地方生猪饲养量逐步下降,而饲养山羊、肉牛等节粮型的草食性动物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林下养鸡、养兔、养蜂、养驴等特种养殖正在悄然兴起;三是一些地方从事畜禽养殖的积极性在逐步消退,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年轻人怕苦、怕累、怕脏思想严重,不愿养畜禽,更不想养好畜禽表现得尤为突出。
(1)量大质优的饲料饲草资源优势:一是紫阳县位于秦巴腹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光照时间长达4600 余h;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00~1200mm;无霜期长达 268d,年平均气温 15.1℃。紫阳县虽然是山大沟深坡陡,土壤瘠薄,但土壤质地却属优良,加上独特优越的气候环境,适宜各类多种植物生长,且质量上乘;二是紫阳县荒山草场面积广大,全县拥有荒山草场8.03 万hm2;三是紫阳县地处全国罕见的富硒带,产出的饲料饲草均富含硒元素。
(2)畜牧业是紫阳县的一大传统产业,畜禽养殖历史悠久,绝大多数村民对从事畜禽养殖已根深蒂固,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
(3)紫阳县全境无工业污染,山清水秀,生态环境极为优美,再加上拥有量大质优的饲料饲草资源,因此,紫阳县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基地。
(4)畜禽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须之产品,且紫阳县生产的畜禽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保无公害食品,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再加之随着襄渝二线、包茂高速(均横贯紫阳)的建成,紫阳县与外面大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
(1)紫阳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山大沟深坡陡,发展畜牧业的圈舍、粪污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高,成本回收时间长。
(2)人们从事畜牧业的观念和生产方式还十分滞后。
(3)缺乏足够人才支撑,一是技术人才十分短缺,一个近30 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县在岗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干部不足30 人,且从畜牧兽医专业院校毕业或具备相当素质的专业技术干部不足20 人;二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4)环境污染矛盾日益彰显,特别是紫阳县位于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更加突出。
(1)着力构建畜牧业发展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政策扶持;人才、科技、资金投入;产业服务体系构建;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等常态化、长效化。
(2)强力实施人才兴牧战略,一是在对现有技术干部队伍实行全面的知识更新充电,大力引进专业技术能力强、有担当、肯实干、善作为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大力培植和引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勇创业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不断优化人才使用环境,着力构建宽松优越的服务、兴业平台[1]。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避免造成环境和水资源污染因素,划定长期适宜发展畜牧业区域,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饲料饲草优势,合理资源配置。
(4)着力加大政府和社会对畜牧产业的全方位投入,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圈舍、粪污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
(5)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发展适合本县县情的 “畜、沼、茶”;“畜、沼、果”;“畜、沼、菜”;“畜、沼、药”等模式的循环农业。
(6)进一步深化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性动物养殖,积极引导扶持林下养鸡、养蜂、养驴、养卢等特种养殖,着力培植畜牧业新的增长点。
(7)实行 “两手” 抓 “两手” 都要硬的发展机制,一手抓畜牧业快速转型升级,一手下苦功夫、花大力气狠抓环境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