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鼎,马成斌,李欣,尹清雨,张光弟,5*,张倩倩
(1. 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2. 宁夏农垦黄羊滩农场,宁夏永宁 750104;3. 北方民族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4. 宁夏华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银川 750001;5. 宁夏设施园艺(宁夏大学)技术创新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时指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优良,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综合开发酿酒葡萄产业,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1]。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的肯定,让贺兰山东麓产区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世界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在品鉴了宁夏产区葡萄酒后说:毋庸置疑,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琦认为:宁夏产区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区”,在全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排头兵、领头羊的作用。这些评价充分肯定了近年宁夏葡萄酒产业取得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葡萄种植中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下面进行探讨分析。
贺兰山屏障于西,黄河流经其东,形成山河相拥、山川夹廊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山河之间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贺东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的区位优势。
宁夏酿酒葡萄产业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已形成银川镇北堡、青铜峡甘城子、农垦玉泉营、贺兰金山、红寺堡肖家窑为核心的五大集群。酿酒葡萄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小酒庄与大企业(张裕、长城、西夏王等)”共同发展的路子。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最高的产业。宁夏葡萄酒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是公认的最佳葡萄酒产区之一。
当前葡萄酒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如果路子对头,措施得力,就能做成大产业,否则这个产业会搞砸[2]。
纵观宁夏酿酒葡萄产业的发展历程,既有成就也有波折,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要认真分析研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的优势与短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扬长避短,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开创宁夏酿酒葡萄产业的美好未来。
目前,贺东地区葡萄越冬必须埋土防寒,这一埋一出,占据了全年管理费用的1/4~1/3[3],增加了葡萄园的管理成本。宁夏酿酒葡萄栽培区多分布在生态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域,近几年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大部分建在沙荒地上,表现土壤瘠薄、碱性高、肥力差的特点[4]。一年冬春两次翻动土地,在干旱、少雨、缺雪的地区,带来大量扬沙浮尘,这对本来就非常脆弱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在贺兰山东麓国家级自然保护内开荒种葡萄,破坏了几千年形成的植被,引发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触犯了环保红线。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贺兰山东麓产区酿酒葡萄的糖含量增加、酸含量降低的趋势非常明显,已接近酿酒需要最低含酸量的临界值[5]。贺东气候区已由原来的凉爽区变成温热区,这对于中晚熟品种(如‘蛇龙珠’)来说,其热量条件已超过它们需求的上限,超高的含糖量和较低的含酸量同时带来葡萄酒的质量问题。
晚霜冻害已成为大部分北方地区仅次于干旱的重大气象灾害。由于气候变暖,果树物候期提前,遭受晚霜冻害的风险在加大。近年宁夏因晚霜而减产的年份高达40%以上[6],生态系统退化加剧了环境的脆弱性,霜冻为害频繁,导致成灾频率剧增,灾情扩大。
目前,预防晚霜冻害的措施成效甚微,传统的防霜方法如熏烟法(烟雾法)只能用于防御较轻的辐射霜冻,对于平流型霜冻无效;加热法的成本过高,难以大面积应用;吹风法(空气拢动法)虽可以在较大面积上起到1.5 ℃左右的升温效果,但逆温层的气象条件并不是经常存在;灌水法防霜是以前生产上较实用的防霜方法,但现在多数葡萄园不具备大水漫灌的条件;喷水法防霜一旦开启喷水就必须不停地喷下去,直到日出或受冻危险已消除,方可停喷,否则会加重危害程度;覆盖法防霜效果最好,但成本高,操作复杂。霜冻防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组织联防,方能显现防霜效果[6]。
葡萄规模化、单品种种植,加之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种类演变和致灾规律变化,防控难度也越大。导致以前为次要地位的害虫,如毛毡病、叶蝉、绿盲蝽等大发生[7]。2004年春天科冕公司首家在红寺堡荒漠开发种酿酒葡萄,引发沙漠拟步甲类害虫成灾危害,啃光了刚萌发的幼芽。
很多试验证明,在葡萄树体抗性和葡萄品质与产量的提高方面,嫁接苗比自根苗具有优势。由于嫁接苗在种植前期出现的问题,如嫁接口易折断、小脚现象等,现阶段在宁夏是否推行大规模嫁接苗栽培仍然看法不一。但葡萄根瘤蚜预防必须警钟常鸣,如果预防不力,蔓延开来无法遏制,将被迫进入抗性苗木嫁接栽培时代。目前贺兰山东麓地区尚没有发现根瘤蚜危害的园区,但从国内外不断引种栽培,存在从无到有的风险,因此不可以掉以轻心。引种是传播根瘤蚜最直接最危险的途径,特别是从国外和国内疫区引种,一定要按程序隔离栽培观察。引种栽培者不管有多少理由和借口,都必须按原则推进。
宁夏各地现有百座以上小酒庄,目前经营困难者占多数。究其原因,其中不乏酒庄前期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后期发展多靠银行贷款,贷款周期短、银行抽贷给企业带来困难。多数酒庄投资回报预期估计不足是关键所在。小酒庄产品综合成本高,性价比低,没有找准产品定位,脱离实际走高端。虽然有的酒庄在国内外葡萄酒大赛中获得大奖,但还没有转化为消费者认可的市场品牌。专家评价标准与市场认可并不同步,出现得奖品牌有价无市的现象很多。
当前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日趋理性与个性化、多样化,加之进口葡萄酒的冲击,带来了葡萄酒市场的整体低迷,也必然带来原料需求不畅,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前些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扩张迅速,加之管理粗放,只追求数量扩张,忽视个性品质,造成同质化泛滥、性价比不高,埋下了隐患和矛盾。在国际市场上葡萄酒是过剩产品,国外原酒成本低,质量也不错,性价比较高[8]。新世界国家气候环境条件好,酿酒葡萄种植规范、规模大,实行机械化管理,成本低,原料质量好。在国际原酒市场的冲击下,对国内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降低了企业利润,打击了种植业,减少了果农的收入,引发了酿酒葡萄园砍伐,出现了老藤葡萄园非常稀少的局面。
2.1.1 居高不下的种植成本
中国北方酿酒葡萄种植业成本高,与国外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各级政府的有效引导将起到关键作用。建议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建园和树体管理给予资助,才能缓解当前种植业的困境。
酿酒葡萄基地与酒庄必须一体化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种植业最多能维持收支平衡,不可能盈利,这是不争的事实。种植、酿造与销售必须协调发展,酿造与销售反哺种植业,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合格的原料产出。
目前对分散种植的酿酒葡萄园,政府应先以产量和质量标准进行补贴,取信于民,保证果农有收入,才能避免因收购价格过低、果农难以为继导致的成龄树大批被砍伐。当前,种植业应尽快以土地流转的方式与酿酒企业有机结合,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化生产模式,对分散种植的葡萄园机械化切入,推动规模化经营,提高葡萄园整体水平。酿酒葡萄种植业必须建立在适产、优质、低成本的基础上,达到树体健壮和长寿。
2.1.2 加快开展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研究
优化品种布局,增加个性化品种的比例也不容忽视。将银川、永宁温热区的中晚熟品种向红寺堡等中温产区转移,增加成热期较晚和个性化品种如‘马瑟兰’‘小味尔多’‘小芒森’‘紫大夫’等品种。通过栽培技术措施的改变,如适当增加挂果量,增加叶幕量,提高结果部位,改变栽植行向等措施,适度降低成熟葡萄的含糖量,维护和提高葡萄浆果的含酸量。
标准化建园是现代化、优质化生产的基础,通过建园技术提高葡萄的抗逆性。任何一种先进技术措施都是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而创立的。学习国内外的技术和经验必须对比生态条件的差异,要建立适应贺东地区生态条件下的栽培技术体系。在宁夏,优质而低产没有出路,酿酒葡萄栽培必须走合理密植、降株产、稳亩产之路。单位面积产量要依据酒种决定,而不是一味要求控产,如做佐餐酒、起泡酒和蒸馏酒的原料没有必要控制产量。葡萄亩产不应低于600 kg,才能实现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果农有收入。目前葡萄园管理人工成本已成为严重负担,加之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葡萄园管理技术必须由繁至简,贯彻省工、省力化(轻简化)技术。贺兰山东麓地区绝大部分酿酒葡萄品种自然坐果率都能达到40%左右,没必要在花前推行结果枝摘心、副梢反复处理的繁杂修剪方法。因为通过摘心措施提高的坐果率,远远抵消不了人工成本。推行调亏灌溉等技术,达到控制新梢和副梢旺长的目的[9-10]。
贺东地区酿酒葡萄种植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目前地下水位已接近含水层的底部,不少机井已经枯竭报废,必须尽快以黄河水代替地下水,全面推广节水新技术,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贯彻科学用水、节水的理念,降低灌水成本,增加收入。
目前,各地酿酒葡萄基地病虫害防治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病虫害诊断不清,不能按病虫发生规律科学防治的现象。(1)种植户单打独斗,统防、联防难度大,而使危害加重,常见病害反复流行;(2)重视治疗,轻视预防;(3)病害的发生是病原菌、葡萄和环境三方共同决定的,了解利用这种三角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功防治病害的法宝。贾倩调查表明,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要病虫害种类有36种,其中病害16种,虫害20种[11],在干旱沙荒地带葡萄霜霉病、白粉病及灰霉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三种真菌病害,必须采用农业防治(如提高架面,留出通风道口,树体充分通风透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综合手段,才能达到防治效果[12]。
2.3.1 “保护仓”尺寸与特点
“保护仓”分直立与卧式两种形状,材料为聚苯乙烯原料,符合GB/T 10801.2—2002要求,材料密度≥20 kg/m³,阻燃等级B2,其他符合GB 8624—2012的规定。“立式保护仓”椭圆形高60 cm,底宽70 cm。顶宽60 cm;“卧式保护仓”呈瓦片状,内径40 cm,高度45 cm,长度100 cm。仓体厚度3.2 cm,顶部设置仓口与仓盖,便于通风降温。保护仓造价便宜,质轻保温,易于覆盖和回收,省工快捷。
2.3.2 “保护仓”防寒、防霜原理
立式保护仓适宜新树形:“直立主干头状树形”和“T”形;卧式保护仓适宜“斜干水平形(厂字形)”“倾斜龙干形”及当前生产中采用的冬季埋土防寒的所有树形。越冬前,待树体冬剪、药剂防治、清园、冬灌结束后,将保护仓扣在树体上。四周边缘用土压严,固定仓体,并用篱架最下一道铅丝压在仓体顶盖上,防风吹移仓体。卧式仓扣仓前,需将树体顺行压倒,编压固定。行内立柱(金属杆)从基部连同枝蔓顺行压倒,葡萄枝蔓不下架,春季晚霜结束撤仓后,用扣件将立柱连同枝蔓恢复原位。树体在保护仓内越冬、萌芽,仓盖随早春气候变化开启和封闭,萌动的幼芽在保护仓内安全生长发育,物候期可提早10~15 d。
2.3.3 “保护仓”的应用实现了树体保护与生态栽培双赢
经5年实验观察,“保护仓”的应用提高了葡萄枝芽越冬保存率,防霜效率达到100%。此项技术由于不再对葡萄行间土地进行冬埋春撤的翻动,实现了葡萄行间种草或自然生草的生态栽培新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埋土防寒破坏生态的弊端,这种方法是目前唯一能在生产中成功应用的预防葡萄晚霜冻害的方法。这对于生态相对脆弱,属于国家层面防风防沙生态屏障的贺兰山东麓地区尤为重要,实现了酿酒葡萄种植与生态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