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佳
小儿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此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患儿的遗传基因、周围环境及自身免疫等具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春秋季节、寒冷季节具有较高发病率。大多数患儿在护理后具有良好预后,但也有部分患儿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导致其预后受到不良影响,情况严重还有可能导致患儿生命受到威胁。因此,需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合理护理干预[1]。本文选取96 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探讨PDCA 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 年7 月~2018 年7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支气管哮喘指南》中的小儿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患儿年龄5~15 岁;患儿临床资料均保持完整。排除标准:慢性支气管炎、危重支气管哮喘、严重合并症的患儿;采取其他药物治疗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0 例;年龄5~14 岁,平均年龄(8.15±1.95)岁;病程6 个月~2 年,平均病程(1.02±0.33)年。观察组中男27 例,女21 例;年龄5~15 岁,平均年龄(8.16±2.28)岁;病程6 个月~2 年,平均病程(0.96±0.35)年。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且本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需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哮喘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效果、注意事项以及预防方法等,并教导患儿及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方法,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观察组患儿采取PDCA 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主要内容如下。①P(计划阶段)。在患儿入院后对其进行及时健康评估,并建立详细档案,了解患儿情况后使护理计划更具有针对性,并有效规范患儿的行为。②D(实施阶段)。在护理计划实施过程中,应保证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对患儿实施合理饮食干预,当哮喘处于急性发作期时,患儿应食用清淡、易消化、含有大量维生素、富含高热量、流质或是半流质的食物,而且应该大量饮水;在患儿处于恢复期时,需要对其饮水进行有效限制,不可过饱,而且应注意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及蔬菜。对患儿实施合理心理护理干预,当哮喘急性发作时,需要对患儿进行安抚,而且应该鼓励其在身体不适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使得患儿需求尽可能得到充分满足;当处于恢复期时,应鼓励患儿对家长进行感情的有效表达,而且需要指导家长在对待患儿时要保持正确态度,且应提高患儿对于疾病的控制意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有效预防疾病反复发作,需要帮助患儿制定合理的运动锻炼方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患儿体质,有效预防疾病的反复。③C(检查阶段)。分析对患儿实施护理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且对其原因予以探讨分析。④A(处理阶段)。根据每例患儿出现的问题,对护理计划及措施进行重新调整,且进入下一个循环中,通过循环使得护理方案及措施不断的完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包括FVC、FEV1、PEF。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包括日常生活、身体状态、生理活动、环境因素,每项总分5 分,分值越低说明患儿生存质量越好[2]。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胃肠功能紊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对照组患儿护理前FVC 为(1.76±0.22)L、FEV1 为(1.26±0.16)L、PEF为(198.59±3.65)L/min,护理后分别为(2.38±0.25)L、(1.68±0.18)L、(295.69±3.95)L/min;观察组患儿护理前FVC为(1.75±0.20)L、FEV1 为(1.25±0.15)L、PEF 为(197.64±3.92)L/min,护理后分别为(2.95±0.23)L、(2.29±0.20)L、(336.95±4.25)L/min;两组患儿护理前的FVC、FEV1、PEF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FVC、FEV1、PE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护理前日常生活评分为(3.98±0.52)分,身体状态评分为(3.94±0.46)分,环境因素评分为(4.02±0.41)分,生理活动评分为(4.06±0.49)分;护理后分别为(2.29±0.25)、(2.13±0.20)、(2.32±0.30)、(2.05±0.22)分。对照组患儿护理前日常生活评分为(3.96±0.49)分,身体状态评分为(3.94±0.42)分,环境因素评分为(3.99±0.38)分,生理活动评分为(4.05±0.46)分;护理后分别为(3.30±0.36)、(3.02±0.32)、(3.26±0.43)、(3.08±0.26)分。两组患儿护理前的日常生活、身体状态、环境因素、生理活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日常生活、身体状态、环境因素、生理活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发生自发性气胸2 例,呼吸衰竭2 例,心力衰竭2 例,胃肠功能紊乱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58%;观察组患儿发生胃肠功能紊乱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8%;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在小儿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春秋季节容易发作,此疾病难以治愈,对于患儿健康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患儿容易缺乏依从性,容易反复发作,使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在患儿实施治疗过程中予以合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后FVC、FEV1、PEF 水平分别为(2.95±0.23)L、(2.29±0.20)L、(336.95±4.25)L/min,均高于对照组的(2.38±0.25)L、(1.68±0.18)L、(295.69±3.95)L/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通过PDCA 护理模式的实施,可明显改善患儿肺功能,通过护理可使得患儿得到更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身体状态、环境因素、生理活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PDCA 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主要是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的关注,在出现问题时可及时联系医师并予以合理处理,通过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可使得患儿保持更为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给予患儿充足营养补给,提高其机体免疫力,促进其临床康复,对于生存质量具有明显提高的作用。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8%,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DCA 护理模式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是在整个PDCA 实施中,可在护理时能够及时观察到存在的问题,且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患儿的康复计划可得到不断调整,也可使得患儿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其治疗信心,更为积极地进行配合,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PDCA 其实在一个可以循环的过程,通过每次循环可使得护理水平得到提升,并由此继续循环下去[3-5]。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采取PDCA 护理模式,可使得护理更具有计划性,工作开展可保持较良好的顺序,使得护理人员能够依据患儿个体化差异而开展护理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使得整个护理计划更加完善,使得患儿及家属更为了解疾病知识,尤其是在无医务人员情况下,家属可以对患儿进行急救,或者缓解病情,从而避免小儿支气管哮喘出现复发[6-8]。
总之,PDCA 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增强患儿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