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
(谷城县中医院骨伤科 湖北 襄阳 441700)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需长时间卧床,形成压疮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诸多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而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会严重伤害组织[1]。伴随微创技术进步与发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凭借其创伤小与手术时间短等诸多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50例患者家属知情后开展研究,随机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5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50例患者年龄为58~80(64.75±5.73)岁,男女分别为30(60%)、20(40%)例。其中,26例创伤性骨折,24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受伤至手术之间2至8d,平均为(4.24±0.61)d。
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均接受检查,并采用镇痛与脱水等治疗,使用头孢硫脒以抗感染。在手法复位中,患者需呈仰卧体位,在锥下放置高度为3~10厘米的软垫,保证椎体前纵韧带拉直,每次时间控制在20分钟,每天接受三次复位治疗。患者呈俯卧体位且身体要尽可能拉直,双手要抱头[2]。助手将患者足踝握住并逐渐抬高下肢,保证大腿与创面脱离,手术医师双手对骨折椎体按压处理,加压速度要慢,不允许采用暴力操作,反复三次即可。
开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需采用局部麻醉方式,患者呈俯卧体位,将软垫垫在胸腹部。利用C形臂X线机透视,对患椎体表位置加以确定,使用双侧椎弓根入路,在体表标记位置做出长度为3毫米的切口,要求进针的方向和皮肤夹角为30~45度之间,以免对脊髓造成危害。当穿刺针针尖与椎体后缘距离为0.5厘米的时候进针停止,将针芯拔出后,将导针插入其中构建工作通道,随后将球囊置入其中,通过加压方式注入对比剂,不断扩张球囊,使得塌陷椎体不断抬高[3]。根据透视确定椎体高度达标后即可停止,将对比剂、球囊取出,将事先调配骨水泥注入其中。透视条件下骨水泥良好的情况下即可停止注射,将操作工具退出。
系统分析50例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后的腰背部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后凸角度改善程度、椎体高度恢复效果。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后腰背部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后凸角度改善程度、椎体高度恢复效果进行检验,当计数、计量资料行χ2检验和t检验后显示P<0.05,表示同一观察指标的差异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
5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无切口感染病例。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78±0.31)分,椎体后凸角度为(5.98±2.15)°,椎体前缘压缩率是(21.65±5.46)%。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属于脊柱损伤的一种,一般以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主。由于近年来交通事故多发,创伤性骨折发生率也随之提高[4]。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若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患者必须处于绝对卧床状态,骨质流失严重,甚至还会发生肌肉萎缩与压疮等诸多并发症。虽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疗效明显,但由于固定强度受限,所以仍有脱出可能。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创伤小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疼痛感缓解,椎体高度不断恢复,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目的就是椎体生长生理曲度与功能得以恢复。因前纵韧带松弛,所以要在术前利用手法复位方式保证韧带恢复紧张状态,为压缩椎体复位提供保障。
在此次研究中,患者接受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各项功能与指标均得到改善,特别是背部疼痛感缓解,椎体后凸畸形被矫正,椎体高度明显恢复。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