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参与1例T-DM1致血小板Ⅳ度降低及其治疗的案例分析

2019-01-05 10:13:57祁巧玲房文通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9年6期
关键词:祖细胞单抗骨髓

祁巧玲,俞 平,房文通

(1.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南京 211200;2.江苏省人民医院药学部,江苏 南京 210029)

1 临床资料

1例53岁女性患者因“左乳癌术后2年,肝转移3个月”入院,体质量62 kg,身高162 cm,患者于2016年4月20日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分化Ⅱ-Ⅲ级,肿块大小1.2×0.8×0.6 cm3;乳头及基底切缘未见癌累及;检查腋下淋巴结15枚,其中有5枚见癌转移。诊断为:左乳癌(Ⅲa期T1N2M0)术后,肝转移。免疫组化结果示:CK、E-cad均阳性,Ki67阳性率为15%,P53阳性率为50%;ER、PR、P63均阴性;Her-2(1+ ~ 2+),FISH法检测见Her-2基因扩增,即阳性。术后于2016年5月13日开始予AC×4-TH×4方案治疗,具体为:多柔比星脂质体40 mg+环磷酰胺0.9 g序贯多西他赛160 mg+曲妥珠单抗(首次剂量490 mg,维持剂量370 mg),曲妥珠单抗370 mg维持治疗13次,2017年8月17日结束。后期患者进入T-DM1临床试验组,于2018年2月2日,2018年2月24日给予试验用药T-DM1(批号1153000)223.2 mg(按剂量3.6 mg·kg-1·3w-1计算)行第1、2周期治疗,因患者第2周期治疗后出现血小板降低,予升血小板治疗后好转,恢复后,继续给予T-DM1治疗,并降低剂量。2018年3月16日予试验用药T-DM1(批号1153000)186 mg(剂量降低至3.0 mg·kg-1·3w-1),患者完成第3周期治疗后,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Ⅳ度抑制,骨髓穿刺活检结果:阅全片见巨核细胞9个,其中幼稚巨核细胞3个,颗粒型巨核细胞6个,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0个,裸核型巨核细胞0个;结果表明:粒系造血细胞、红系造血细胞、巨核系造血细胞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少见。患者在此住院期间血小板最低降至2×109·L-1。升血小板治疗过程具体如下:2018年4月13日~19日,给予患者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rhTPO)(15 000 U)、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1.5 mg、输注血小板,血小板仍很低(10×109·L-1)。2018年4月20日~ 26日,给予人免疫球蛋白(25 g,qd)+地塞米松(10 mg),qd,4 d冲击治疗并继续使用rhTPO或rhIL-11促血小板生成以及输注血小板方案,血小板仍未回升。2018年5月8日至2018年7月30日给予艾曲波帕50 mg,qd,po,2018年7月30日血小板升至125×109·L-1。

2 讨论

2.1 T-DM1引起血小板减少

该患者ER、PR阴性,Her-2阳性,既往接受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病情进展,改用T-DM1(adotrastuzumab emtansine)治疗。T-DM1是一种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与细胞毒药物美坦辛衍生物(maytansine,DM1)的偶联物,将抗肿瘤药物定向送至靶细胞中,同时发挥曲妥珠单抗的靶向作用及DM1的抗肿瘤作用,在增强杀灭瘤细胞作用的同时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因此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1]。曲妥珠单抗生物属性将DM1靶向输送至肿瘤细胞,同时保留曲妥珠单抗的属性:下游信号传导抑制ADCC组织p95HER2的形成。DM1是抗有丝分裂的一种美坦辛衍生物,效能比紫杉醇强24 ~ 270倍,比多柔比星强2 ~ 3个数量级[2],DM1与微管直接结合,抑制聚合作用,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死亡[3],因此,T-DM1细胞毒性更强,且具有靶向性。

该患者住院期间血小板最低值为2×109·L-1,药师查阅文献:T-DM1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高达24%,在亚裔人群中更高达45.1%[4]。Krop等[5]研究表明:T-DM1剂量从0.3 mg·kg-1·3w-1递增至4.8 mg·kg-1·3w-1,最终最大耐受剂量为3.6 mg·kg-1·3w-1。由于该患者不良反应较大,出现Ⅳ度血小板减少,剂量由3.6 mg·kg-1·3w-1降低至3.0 mg·kg-1·3w-1。中国人与美国人存在很大的种族差异,3.6 mg·kg-1可能不是中国人群最大耐受剂量。该研究[5]表明在最大耐受剂量3.6 mg·kg-1(即该患者使用剂量)时,出现Ⅲ度和Ⅳ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2%和8.3%。T-DM1对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没有直接影响,但它可以通过细胞毒效应阻止巨核细胞的分化。T-DM1进入体内后,不依赖于Her-2受体,被巨核细胞内吞后释放细胞毒性药物DM1,成熟的巨核细胞长期暴露于T-DM1会导致细胞骨架结构的破坏,而巨核细胞是正常骨髓中的一种能生成血小板的成熟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边缘部分破裂脱落后形成血小板,T-DM1通过破坏巨核细胞骨架结构而导致血小板生成的减少[6-7]。

2.2 升血小板治疗

患者骨髓穿刺活检结果:阅全片见巨核细胞9个,其中幼稚巨核细胞3个,颗粒型巨核细胞6个,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0个,裸核型巨核细胞0个;结果表明:粒系造血细胞、红系造血细胞、巨核系造血细胞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少见。骨髓流式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减低,CD4/CD8比例轻度倒置,余抗原表达未见异常。骨髓活检未见异常。患者血小板<20×109·L-1,明显低下,达到输血指征,由于血小板反复输注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造成疗效的降低,因而间歇性使用以预防上述抗体产生。

rhIL-11为最早出现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分化,促进血小板的生成[8]。rhTPO是另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通过与特异c-Mpl受体结合,调控巨核细胞分化、成熟的全过程,促进血小板的生成[9]。T-DM1引起血小板降低的原因是通过细胞毒效应阻止巨核细胞的分化,可选用rhTPO和rhIL-11升高血小板。

根据专家共识[10], 血小板在 10×109·L-1~75×109·L-1,使用rhTPO和(或)rhIL-11,该患者2018年4月11日血小板为17×109·L,开始给予rhTPO(15 000 U)、rhIL-11 1.5 mg并输血小板,该方案持续一段时间,患者血小板降低状况并未改善。T-DM1半衰期约为4 d,每3周重复静脉输注该药未观察到蓄积,在应用rhTPO、rhIL-11期间,T-DM1可能在患者体内未完全代谢,致血小板未上升。根据“rhTPO注射液”说明书:大剂量、长时间连续给予rhTPO,会引起巨核系生成血小板障碍,停药后可能发生比治疗前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升血小板期间,患者已皮下注射rhTPO 10次,故停该药。后也考虑可能为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予免疫球蛋白及激素治疗,血小板仍未回升,考虑还是骨髓抑制。而艾曲波帕[11]适用于治疗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或脾切除术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减少。艾曲波帕为人类TPO的非肽类小分子受体激动剂,结合于骨髓巨核细胞上TPO受体(c-Mpl)的跨膜区,活化细胞质的酪氨酸激酶Janus 2和酪氨酸激酶2,引起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5、MAPK、PI3K激酶磷酸化,诱导巨核细胞从骨髓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刺激血小板生成。患者服用该药2个月后,血小板由最低2×109·L-1(2018年5月20日)上升至125×109·L-1(2018年7月30日)。艾曲波帕可诱导巨核细胞从骨髓祖细胞增殖并分化,从而刺激血小板的生成,且无血小板减少恶化的不良反应,口服方便易行,较其他升血小板方案效果良好。

综上,该患者无其他血液疾病,临床药师推测T-DM1致血小板Ⅳ度降低可能性最大。查询患者病史,曾以T-DM1(批号1153000)223.2 mg行第1、2周期治疗,患者在第2周期治疗后曾出现血小板降低,CTCAE 4级,予以升血小板治疗后好转,本次使用186 mg T-DM1,出现血小板Ⅳ度降低。T-DM1对于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地位明确,国外报道不良反应最多的为血小板减少,且程度较轻[12-14]。该药在国内尚未上市,中国人与欧美人群存在很大的种族差异,因此该药对中国人群的不良反应报道有限。该患者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治疗过程中给予rhTPO、rhIL-11、人免疫球蛋白、激素、输注血小板效果均不明显。文献表明T-DM1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为抑制巨核细胞的分化,其治疗比较困难,升血小板需要长时间治疗。艾曲波帕可诱导巨核细胞从骨髓祖细胞增殖并分化,从而刺激血小板的生成,且不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恶化,该患者经艾曲波帕治疗2个月后,血小板上升至125×109·L-1,恢复正常。提示临床医生对T-DM1引起的血小板Ⅳ度降低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查询患者用药史及不良反应史,特别是对在国内未上市的新药应用过程中注意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及时采取措施。

猜你喜欢
祖细胞单抗骨髓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vlimid combined with Ritu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follicular lymphoma: A meta-analysis
Ancient stone tools were found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骨髓抑制与骨髓照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赞美骨髓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2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西妥昔单抗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