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鸽 徐陆周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咽或呼吸道中, 从而导致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咳嗽等不适症状, 严重时还会导致哮喘、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等多种并发症[1]。按照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 当前临床中将本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以及Barrett 食管三种。近年, 我国GERD 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呈逐年上升之势[2]。目前单纯的西药治疗对于GERD 的干预效果有限, 尤其在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同时长期用药会对机体形成一定负面影响;内镜治疗或抗反流手术存在一定术后并发症风险。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入手, 辨证论治、审证求因, 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 探讨中医药治疗GERD 临床研究进展具备显著临床价值。
中医无“GERD”这一病名, 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 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吐酸”、“吞酸”、“嘈杂”、“反胃”、“梅核气”及“食管瘅”等范畴。当代医家对于GERD 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理解,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言其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胆邪犯胃及禀赋不足等;病位在食管和胃, 与肝、胆、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杨芸峰[4]认为GERD 的病理关键是脏腑“气机失和”, 病位在食 管, 和肝、脾、肺密切相关, 主因情志不遂、酒食不节、素体胆病、久病体虚等, 引起中焦气机逆乱, 脾气不升、胃失和降, 气机上逆。刘大铭等[5]认为本病发病以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为主, 疾病初期多为实证, 以肝气犯胃多见, 中期多为肝胃郁热, 后期以胃阴不足或痰瘀互结为主, 病位虽在食管, 属于胃, 但与肝、脾关系较为密切,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酸水上泛是其基本病机。谢晶日教授认为“郁”是本病重要的病因病机, 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皆与本病的发生相关, 气郁是诸郁形成之本, 又以肝气郁结为首, 肝气不畅, 失于疏泄, 致六郁等病理产物形成, 最终诸般郁滞, 壅滞中州, 气机逆乱, 加之肝郁克脾, 脾气亏虚, 脾胃枢机不利, 脾不升清, 胃失降浊, 胃气挟胃浊上逆于食道, 导致本病[6]。综上, 近代医家大都认为GERD 的病因离不开情志与饮食因素, 病机在于气机升降失常, 病位在食管和胃, 关乎肝、脾。
2.1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 不同中医名家对于GERD 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 所以辨证论治的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认为本病病因多端, 症状不一, 临证分四类:①气郁证:方选木香调气散、吴氏新制橘皮竹茹汤、解郁合欢汤加减;②痰气交阻证: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③肝胃郁热证:方选左金丸、大黄甘草汤、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④气滞血瘀证:方选血府逐瘀汤、解郁合欢汤加减[7]。此四类症候, 常以气郁为先, 注意润燥、宣通、升降。危北海教授认为“虚”、“气”、“火”、“瘀”为GERD 的主要病因, 辨虚重在调补脾胃肾之气血阴阳:脾气虚者, 方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加减;脾阳虚者, 方用理中汤;胃气虚者, 方用香砂六君子或香砂枳术丸;胃阳虚者;方用吴茱萸汤或丁香吴茱萸汤;脾阴虚者, 方用慎柔养真汤;脾虚者, 方用麻仁丸;胃阴虚者, 方用益胃汤;肾阳虚者, 方用四逆汤或肾气丸;肾阴虚者, 方用黄连阿胶汤或六味地黄丸[8]。辨气重在升脾气降胃气, 方用旋覆代赭汤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同时注重肝脾同调, 调肝以清肝平肝为主。辨火需分清虚实, 实火重胃肝心, 肝胃有热, 方用逍遥散合左金丸;心火旺盛者, 方用导赤散;虚火重脾胃肾, 其认为虚火即阴火, 以益脾胃为主, 方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加减;辨瘀究其因, 化瘀不仅是活血化瘀, 而是温阳、清热、理气、益气、养血同调, 分行气化瘀法、清热化瘀法、温中化瘀法、活血化瘀法。谷红苹等[9]将马伟明治疗GERD 的446 张中药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 采用关联原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 得出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脾胃湿热证、痰气交阻证、瘀血阻络证及肝胃阴虚证6 个证型, 用药强调“和、清、通、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将其分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脾胃湿热证, 分别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半夏厚朴汤、血府逐瘀汤、旋覆代赭汤合六君子汤、黄连汤。赵春友[10]将88 例GERD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 例, 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分为气郁痰阻证、肺胃失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4 种证型, 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自拟方加减、左金丸加减、理中汤加减治疗, 对照组轻、中症者口服雷尼替丁, 重症者口服奥美拉唑治疗, 两组均观察治疗2 个月, 结果显示,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总有效率90.9%明显高于对照组7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经典方药治疗 经典方药是前人留下的智慧结晶, 经验证, 现代人运用经方治疗现代病仍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周燕等[11]认为NERD 基本病机为肝胆疏泄失常, 脾胃升降失调, 肝胆逆犯脾胃, 故选用乌梅丸治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病证。将160 例NERD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雷贝拉唑,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乌梅丸汤剂, 治疗8 周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果表明乌梅丸对NERD 不仅能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 还能提高下食管括约肌张力、增强食管体部远端廓清能力。包玉花等[12]认为邪热内陷是导致GERD 的主要病机, 临床常见痰瘀互结证, 选用柴胡陷胸汤, 收集50 例GERD 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25 例予柴胡陷胸汤, 对照组25 例予奥美拉唑胶囊, 4 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孙建水[13]将82 例GERD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 例行低剂量雷贝拉唑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旋覆代赭石汤治疗, 4 周后, 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叶旭挺等[14]认为GERD 病位在胃与食管, 与肝、脾相关, 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 发为此病, 故选用半夏厚朴汤和四逆散。将124 例GERD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 例予西药常规治疗(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 观察组62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 治疗4 周后复查胃镜, 并随访6 个月, 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专方专药治疗 临证实践中, 有些医家依据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总结出专方专药, 临床疗效满意。单兆伟教授认为GERD 病因本以脾胃虚弱, 标以气、热、痰、瘀, 治以健脾和胃、泻火降逆, 自拟健脾益胃通降方(太子参、炒白术、法半夏、麦冬、黄芩、仙鹤草、浙贝母), 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5]。沈洪教授临证多见肝胃不和之实证, 自拟泻肝和胃方(黄连、吴茱萸、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煅瓦楞子、乌贼骨、白及), 临床多获良效[16]。周海新[17]认为GERD 基本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临床常见肝胃郁热证、胆胃郁热证, 治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自拟和胃降逆汤。将128 例GERD 患者分为西药组64 例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莫沙比利片, 观察组64 例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和胃降逆汤, 治疗8 周,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胃郁热证评分、食管黏膜内镜和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及生活质量评价, 痊愈患者行6 个月随访观察, 计算复发率和复发时食管内镜评分。结果显示, 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 和胃降逆汤加减能很好的改善GERD(肝胃郁热证)临床症状, 提升治愈率, 优化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远期复发率。朱洁梅等[18]以肝胆失于疏泄, 郁而生热, 脾胃升降失调, 胃气上逆为NERD 的基本病机, 采用陶氏柔肝阴加减以疏肝清热和胃。将46 例NER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 例服用陶氏柔肝饮, 对照组22 例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 疗程8 周, 经治疗, 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烧心、胸痛、泛酸、反胃等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2.4 中医外治法治疗 中医外治法也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手段之一, 包括针刺、艾灸、穴位注射、推拿、中药外敷等。因其简便效廉, 临床运用前景佳。有研究表明, 中医外治法治疗GERD 的临床有效率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 且复发率低[19]。李华岳等[20]运用针刺督脉背段(取穴神道、灵台、至阳、筋缩)联合疏肝利胆和胃中药治疗NERD 对比单纯中药组,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胃肠动力、修复食管黏膜损伤, 提升患者心理状态。汤丽群等[21]采用通督导气法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NERD 的愈显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及单纯西药治疗, 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通督导气法包括针刺、整脊、埋线等多种方式。郑斌娜等[22]将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结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GERD 相比单纯西药治疗, 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改善反酸症状,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刘锡坚[23]在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 相比单纯西药治疗组, 更加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缓解了患者的焦虑状态。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GERD 的整体效果比较突出。当前西医对于GERD 的治疗主要是以抑制胃酸分泌以及促进胃肠道动力为主, 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并且停药之后病情容易反复, 整体治疗效益较差。借助中医药治疗, 其可以实现标本同治的疗效, 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 同时对于胃酸分泌有比较突出的干预效果, 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复发的问题。今后需要立足于中医理论, 以系统化辨证、规范化用药等原则, 结合当代科学的多样本、多中心、高水平的实验研究深入探讨总结中医药治疗GERD 的方法、疗效, 从而提供更加完善的GERD 相关中西医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