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武 王伟 汤休书 李华峰
(黔西南州中医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一种多发于老年群体中主要由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现象。临床中在面对肱骨近端骨折时,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肩关节慢性疼痛、关节僵硬,继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而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文中就将2016年11月-2018年8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取了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骨与非植骨重建内侧柱支撑的治疗效果。
将我院在2016年11月-2018年8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均匀分组为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匀分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5:10,年龄介于61~92岁,年龄中位数为(66.5±3.55)岁;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6:9,年龄介于62~93岁,年龄中位数为(66.8±3.39)岁。性别、年龄等基本数据在两组患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给予对照组患者非植骨重建治疗,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实施全麻,于胸大肌三角肌间隙进入,同时在肩胛下肌止点、冈上肌和下肌止点将2根不可吸收线穿入,通过牵拉缝线促使小结节或大结节骨折块复位,颈干角采用撬拨肱骨头的方式进行复位,同时在牵引、内旋以及外旋的作用下促使肱骨复位,在各个部位外形复位满意后交叉打结缝线。其次,在打结的后上方经皮置入2到3枚克氏针,并从肱骨头下方穿出,待确认复位满意后将锁定钢板放置在结节间沟外侧5毫米左右的位置或大结节顶点下方8到10毫米的位置。将2枚以上的内侧支撑螺钉准确置入肱骨头内下方软骨最终实现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目的。从缝合孔穿入3根不可吸收缝线在放置钢板前,并在固定钢板和螺钉后对不可吸收线打结。
给予观察组患者植骨重建治疗,促使髂骨瓣的骨质和缺损骨质相匹配,且骨瓣和钢板螺钉进行固定。手术完成后放置引流管[1]。
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予以比较。
采用SPSS20.0软件总结分析本论文中患者的相关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治疗后,两组在肩关节功能恢复、疼痛程度以及肱骨头内翻角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6.5±3.1)周,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5±2.5)周(t=2.511,P<0.05)。
对肱骨近端骨折实施治疗时,多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因为锁定钢板具备成角固定、固定稳定、患者可早期康复锻炼及肩袖损伤较少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相关报道却指出在实施手术后易导致螺钉穿出肱骨头关节面等并发症,为此探究分析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相关研究指出,于肱骨头内下方的软骨下骨作为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同时将锁定螺钉近端置入时,在有效控制钻距关节面5~8mm的情况下则可更好的稳定性,此外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常规缝线张力带实施加固则可更好的抵消部分肩袖所导致产生的内翻应力。换言之,即使在非植骨状态下亦可取得较好骨折复位效果。而在采用植骨重建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支撑的情况下,因为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能使肱骨头获有效支撑,减小螺钉和骨质接触面的应力,增强肱骨头固定的稳定性,最终有效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6.5±3.1)周,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5±2.5)周。蒋国华[3]通过研究得到了和本文类似的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6.2±2.9)周,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6±2.4)周。
综上所述,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采用植骨重建内侧柱支撑与非植骨重建内侧柱支撑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实施植骨重建后的骨折愈合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