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高忝贤
甲鱼又称团鱼,属于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会隔一段时间浮上来进行换气呼吸,不能长时间待在水里,它形状像龟,背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近年来,甲鱼养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文章着重介绍甲鱼池塘养殖技术。
现在稻田套养技术非常流行,有很多的水产养殖都在采用稻田套养技术,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小龙虾、螃蟹等,而甲鱼常见的一种养殖模式也是稻田套养,但是甲鱼对稻田的要求较高,稻田必须靠近水源,并且田间的储水能力要强,水质要比较干净,稻田的泥土至少有15~20 cm 厚,因为甲鱼需要生长在长期有水的环境中,所以要选择耐湿、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此外,在稻田中养殖甲鱼还要做好防止甲鱼逃跑的措施,加高田埂,同时要在田外挖一条水沟用于排水,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甲鱼逃跑。
池塘养殖甲鱼是最传统的一种养殖方式,池塘养殖甲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池塘的结构,其中包括池塘的面积、池塘的形状、池塘的水深以及池塘四周和底部的建造以及防逃跑措施。池塘以长方形为宜,池塘的面积不能太大,不应超过0.33 hm2,池塘水位不超过1 m,以50 cm为宜。为了防止甲鱼逃跑,池塘周围可以设立防护栏。
网箱养殖甲鱼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养殖方法,属于立体养殖方法中的一种,网箱养殖需要注意网箱的卫生管理,养殖户要不定期地将网箱清洗干净,保护养殖的环境,减少病菌的传播。网箱养殖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便于管理,以及打捞时较为方便,只需将网箱提起来即可。
仿野生环境养殖甲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甲鱼的口感能够更加接近野生甲鱼,其实就是实行放养,但唯一的区别在于仿野生环境养殖甲鱼并不是完全放养,它需要养殖场做好防护措施,以防止甲鱼逃跑造成损失,其余大部分时间甲鱼都是自由的,养殖户只需不定时地给甲鱼投放精料,其余时间靠甲鱼自己觅食水中的小鱼、小虾以及各种浮游生物。因此,仿野生环境养殖的甲鱼成本很低。
甲鱼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甲鱼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甲鱼就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在自然环境中,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较好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太阳(俗称晒背),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
第一,选择避风向阳、无噪声干扰的养殖场地。甲鱼依靠肺呼吸,需间断性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如果噪声大,甲鱼因胆小而不能进行日光浴,长期匿居水底泥土中,甲鱼体表会附着苔藓及病菌,感染疾病。同时噪声对甲鱼的中枢神经刺激很大,会造成大脑皮层兴奋及抑制的平衡失调,新陈代谢规律打乱,心脏机能、消化机能、生殖机能都会受到影响。
第二,水质良好、灌排方便。甲鱼池的水源切忌让含氨和被污染的水流入,池水要求新鲜、流动、温暖。一般江河、池沼、湖泊、水库水都可作为养殖甲鱼的水源。如果夏季气温高,为防止污染水质,可定期更换新水。理想的养甲鱼场对水源的要求应该是灌得进排得出。
第三,选择饵料丰富的养殖场地。甲鱼对饵料要求比较严格,特别需要含蛋白质较高的动物性饵料。因此,养殖场最好选择在肉联厂、饭店附进。饵料房要专用,不能与化肥、农药及其他用房共用。
各龄甲鱼所需饵料不同,它们所需的水温、水质也较特殊,加之甲鱼性情凶猛,相互争食,好斗,所以必须分级饲养。建造亲甲鱼池、成甲鱼池、幼甲鱼池、稚甲鱼池。此外,还应建立病甲鱼隔离池。
第一,亲代甲鱼池。亲甲鱼产卵需要稳定、安静的环境,因此,亲甲鱼池应修建在灌排方便、地势稍高、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方。甲鱼池面积大小因地制宜,坐北朝南、向阳避风,产卵场地在墙内设沙堆3~5 个,厚20 cm 左右,沙堆大小根据放养数量而定。产卵场附近要留一些杂草或种植高秆叶茂作物,为亲甲鱼产卵提供良好的两栖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养殖户也可将产卵场围建在产卵房内,要求产卵场面积5 m2、高1.5 m,玻璃房顶。产卵场靠池水面一侧留一小洞口作进出口。产卵场后墙开一小门,养殖户可以自由进入房内管理。
第二,成年甲鱼池。成甲鱼池除产卵场外,其余设施和原理和亲甲鱼池相同。
第三,幼年甲鱼池。经过越冬后的稚甲鱼进入幼甲鱼生长期,幼年甲鱼池和成年甲鱼池基本相同,面积略小于成年甲鱼池。
第四,出壳甲鱼池。刚出壳的稚甲鱼因内部器官发育还不完全,对饵料要求比较高,若无适宜的稚甲鱼池和科学的管理措施,会造成越冬期间稚甲鱼伤亡。稚甲鱼池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室内水泥池,面积为10~50 m2,池深60~80 cm,水深20~40 cm,底砂层厚15~20 cm,休息台面积比例为1∶6,要求通风透光;另一种是室外水泥池或土池,面积为50~80 m2,池深80~100 cm,水深40~60 cm,底砂层厚20~30 cm,休息台面积比例为1∶10,要求向阳避风。
甲鱼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生活规律与外界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0~12℃时,甲鱼进入冬眠,春季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从冬眠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摄食。20℃以上时,雌雄甲鱼进行交配产卵。25~30℃是甲鱼摄食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也是人工养殖的最好季节。超过33℃时,甲鱼寻洞“避暑”。人工养殖中,甲鱼生性好斗,大、小甲鱼不宜混养,群体间恃强凌弱现象普遍,食物缺乏时会残食同类。
选种时可选择板平而体大肥厚,背部呈褐色或黑暗绿色,腹部呈乳白或浅红色的甲鱼,这样的甲鱼繁殖力强。如果是自养自繁的模式,则要选择体重达2 kg、强健、无病无伤的甲鱼。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先将池水排空,再用消毒药剂消毒,如果是水泥池,可用强力海因加水泼洒消毒,如果是室外土池,可用石灰溶液全池泼洒消毒。放养时也要注意密度,一般每667 m2放养2~3日龄的幼甲鱼100~150 kg,最多不能超过200 kg,后期随着甲鱼的生长逐渐降低养殖密度。
甲鱼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动物性饵料,幼苗一般多以水中昆虫、蚯蚓等为食,成年甲鱼喜欢食用鱼虾、田螺等动物,也摄食一些蔬菜水果以及五谷杂粮等植物性饲料。一般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玉米粉、豆渣、瓜果和微量元素,这样合理搭配,可实现营养均衡,使甲鱼快速生长。在投喂时要保证饲养的新鲜,动物性饵料最好经过消毒处理后再投喂,投喂时要遵循定质、定点、定时、定量四个原则,每天投喂3次,早、中、晚各一次,根据甲鱼的生长而增大投喂量,多次少喂,慢慢增加。
甲鱼是怕脏乱的动物,所以在养殖时保持养殖场所卫生清洁尤为重要,养殖户要对养殖池定期消毒,特别是室外养殖,室外接触病菌的概率更大,易感染疾病。同时要加强水质和底质管理,在饲养水体中残存的饵料和甲鱼的排泄物会使水质和底质变差,它们堆集发酵,产生有毒物质,影响甲鱼生长。所以要经常检查,发现水质和底质变差,就要及时换水和改善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