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蝶垂体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

2019-01-05 07:08靳玉红金保哲常廷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垂体瘤垂体鼻腔

靳玉红 金保哲 常廷民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卫辉 453000

垂体瘤是指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又称垂体腺瘤,临床较为常见的是垂体前叶,因垂体瘤可导致机体激素分泌异常,同时还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持续性头痛、视力减退等压迫症候群,极大干扰患者生活质量[1-7]。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予以治疗,随着微创学技术及器械飞越发展,现临床多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式,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适合年老体弱者,在显微镜下操作,术中可清晰分辨正常垂体组织与肿瘤,可有效保留正常垂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13]。这一技术普及与临床护理密不可分,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14-18]。本研究总结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07—2016-04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确诊,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蝶入路进行垂体瘤切除。本组患者男34例,女46例,年龄18~63(35.8±6.7)岁,病程3个月~5 a;临床表现:头晕头痛62例,视力模糊57例,内分泌功能紊乱58例,溢乳闭经50例,肢端肥大10例。

1.2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均为鞍区垂体瘤占位性病变,且以鞍内为主,共52例,同时向鞍旁、蝶窦方向生长者28例,肿瘤直径<10 mm者12例,10~30 mm者68例。

1.3手术资料36例患者采用左侧单鼻蝶入路,44例采用右侧单鼻蝶入路。全身麻醉,平卧头后仰,并偏向手术鼻侧,略高于心脏,先予以抗生素、地塞米松,常规消毒鼻腔、铺巾,随后采用纯肾上腺素棉布置入鼻腔,保证鼻黏膜收缩扩张手术通道;充分显露蝶窦前壁后,43例使用高速磨钻扩大蝶窦开口,37例使用蝶窦咬骨钳磨除蝶窦内间隔进入蝶鞍区后,明确解剖标志,切除肿瘤,明胶海绵填塞止血,回复鼻中隔黏膜瓣,检查有无出血,清点物品。术后半卧位,给予常规抗生素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2 护理

2.1术前护理准备主要包括患者准备、环境准备、物品准备及护士准备。(1)患者准备:为收缩鼻部血管、消炎,术前3 d使用氯霉素滴鼻剂及氧氟沙星液或麻黄碱呋喃西林滴鼻前庭。因手术入路方式为经单鼻孔入路,故术前1 d应修剪鼻毛,清洗鼻腔,做好鼻腔清洁,严格消毒;如术前出现感冒、流鼻涕等,需控制病情稳定才可进行手术,以免发生术后感染。(2)环境准备:患者推送至手术室应保证室内温度26 ℃左右,手术开始后温度保持在22~25 ℃,湿度50%左右,因手术对无菌要求高,应选择百级净化手术间,且手术较为精细,实行手术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尽量减少走动。(3)物品准备:手术器械包括经蝶手术器械包、神经手术显微镜器械、小金刚高速气钻、油纱条、消毒棉签、肾上腺素等手术器械、绝缘双极电凝器等,注意仪器使用前检查其录像系统、冷光源线及仪器附件等功能是否完好,并在术前注意硬质内镜及其冷光源线采用STERIS低温灭菌柜进行灭菌,保证使用器械均为无菌状态。(4)护士准备:术前护士应做好上述事项,整理好仪表,还应进行恰当的心理护理。垂体瘤虽可手术切除,对患者预后无较大影响,但患者仍将其视为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易出现悲观、恐惧心理,进而出现术前焦虑,质疑术中安全,从而影响睡眠适量,干扰术前状态[19-25],因此术前护士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充分讲解手术方式及垂体瘤危害,有条件科室还可组织手术成功治疗的患者进行演讲,并邀请主刀医师就手术过程进行讲解,消除其恐惧心理,督促患者保持良好的术前心态,调整好机体状态,从而配合手术。

2.2术中护理手术进行时除了器械护士,还应有巡回护士。术前准备事项应由巡回护士进行检查,在患者推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应主动协助麻醉师行全麻气管插管、动脉置管监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护士还应合理安置体位,保证头部后仰15°~20°,上半身抬高20°~25°;麻醉后巡回护士注意给患者眼角涂抹金霉素眼膏,保护其眼膜,并留置合适导尿管。尿崩症是垂体瘤手术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护士应术中严格观察尿量,并做好记录,为后期医生治疗提供参考。洗手护士是手术护理中的关键,术前需熟悉手术步骤及主刀医师喜好,积极掌握显微镜、双极电凝等相关仪器使用方法,以主动配合医师手术。其次,在鼻腔消毒过程中,使用肾上腺素棉片进行鼻道扩张时,如鼻甲肥厚,通道扩张不足,护士应及时行电凝收缩鼻甲;分离鼻中隔、暴露蝶窦区时,洗手护士需仔细观察主刀医师步骤,提前递给手术器械,并观察手术进展,提醒主刀医师在使用咬骨钳或高速磨钻扩大蝶窦时,注意不要偏向下外侧进入蝶腭动脉区等细节问题;术毕止血填塞纱条中,护士注意油纱条与鼻黏膜剥离面紧贴一致,预防鼻黏膜皮下血肿,可使用吸收止血纱布贴附止血,为防止术后尿崩,可使用明胶海绵填塞鞍底骨窗,如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取自体脂肪进行鞍内填塞,再用明胶海绵修复鞍底,术后48~72 h取出,并观察鼻腔内切口处渗血情况。

2.3术后护理全麻未清醒前患者应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导致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误吸。全麻清醒4~6 h后,取半卧位,抬高头部15°~30°,有助于颅内静脉回流,预防脑水肿。

2.4并发症护理(1)尿崩症护理:垂体瘤患者因垂体后叶及垂体柄影响,抗利尿激素缺乏易导致尿崩症,如患者出现术后连续2 h尿量>300 mL/h或24 h尿量>5 000 mL,则可判断为尿崩症[10]。护士应及时上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垂体后叶素6 U皮下注射或口服药物弥散,治疗时注意观察水、电解质,防止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因尿液多导致机体含钾相对较少,护士应嘱咐患者多进食含钾食物,如香蕉、橙、蘑菇等。(2)脑脊液漏护理: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多因手术操作不当引起,或填塞不严实、鞍底蝶窦壁重建所致,一般发生在术后3~7 d,表现为患者坐起时鼻腔流出清水样液体,与鼻涕相似,但鼻涕中不含葡萄糖,需临床工作者及时采取样本送检,观察糖定性结果,如为阳性,表示合并脑脊液漏[26-33],护士立即报告医师,并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2~3周,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禁用棉球、卫生纸私自填塞鼻腔,防止血液逆行感染;同时还需强调饮食重要性,多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用力排便引起颅内压升高,加重脑脊液漏[34-40]。

2.5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加强营养,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冒咳嗽、打喷嚏。如发现鼻腔内仍有量多、质清透液体,应及时入院就诊,并每隔3个月检查性激素,术后3个月定期MRI复查,随后半年1次,以便了解肿瘤变化情况。

3 结果

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手术一次性成功,14例出现术后尿崩症,4例脑脊液漏。尿崩症患者采取补液、用药、口服弥散对症治疗,脑脊液漏患者采用腰大池引流,3例1周~10 d停止,1例出现颅内感染,经全身抗生素治疗并持续引流2周后治愈。所有患者3~7 d内显著缓解,1例脑脊液漏患者再次行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手术成功。术后所有患者顺利获得随访,1例残瘤增大,2例复发,激素检查正常。

4 小结

目前垂体瘤切除术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经鼻蝶入路式[41-48],尤其对于鞍区肿瘤,只需磨除蝶窦前壁、部分犁状骨即可进进入蝶窦腔内,无需剥离鼻腔底部和鼻中隔上部黏膜,术后患者不会出现鼻中隔穿孔、鼻部变性,符合现代人们对的审美观点[49-56]。但如何充分发挥神经内镜在经蝶入路的优势,不仅需要主刀医师精湛的技术,还对护士熟练的围手术期高度配合。通过本次研究,总结出以下四大护理要点:(1)术前护理中最重要的是心理护理,通常患者认为肿瘤是会剥夺生命,且垂体瘤生长在垂体部分,而垂体又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源泉,称为“内分泌腺之首”[57-63],可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催产素、性激素等,不同部位的垂体分工不同,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鞍区垂体瘤,此区间腺体主要是产生抗利尿激素、催乳素,患者易表现为激素异常症群,如肢端肥大症(激素分泌过多)、女性闭经不孕、男性不育阳痿(激素分泌过少),患者自觉身体异样,肿瘤压迫还可引起压迫综合征,出现头晕、头痛等现象[64],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对神经内镜的陌生感,不如显微镜治疗普及范围广泛,其多少会产生恐惧感,因此适当的术前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65-66]。(2)常见术后并发症护理配合要点:尿崩症的发生还可因术中下丘脑及垂体柄损伤所致,护士应掌握损伤的诱因,如在电凝过程中,如肿瘤与下丘脑粘连紧密可导致过度电凝引起热损伤,减压性损伤是瘤体突然收缩牵动丘脑下部引起,还有缺血性损伤,切除肿瘤时破坏丘脑下部供血动脉造成出血,护士应警惕上述原因,与主刀医师高度配合,仔细观察手术过程,避免损伤[67-68]。视力下降主要诱因是鞍内填塞物过多或鞍内血肿,护士应在术中严格清点纱条,并配合医师冲洗、止血等。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但垂体瘤周围均为重要神经、血管,手术需谨慎,对主刀医师的专业能力是个较大的挑战,对相应护理工作的护士专业素养也是个挑战,临床应建立围手术期护理团队,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抬高医护配合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垂体瘤垂体鼻腔
垂体MRI诊断小儿矮小症的价值观察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临床诊治进展
看似“中年发福”,竟与垂体瘤有关
垂体瘤术后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应对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鼻腔需要冲洗吗?
月经紊乱、视力下降, “元凶”竟然藏在脑子里
清洗鼻腔治感冒
猛长个儿,是发育还是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