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长杰 蔡冠军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武汉中心医院普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70)
缺血性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血管外科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脑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拴闭塞性脉管炎(TAO)、糖尿病足等。由于目前没有很好的有效治疗方法,其发病率又相当之高,备受医学界高度关注,许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缺血其病理基础为多种原因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的组织内血流减少或完全丧失,以至氧和营养物质运输障碍,最终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1]。目前的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缺少锻炼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是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医疗条件和卫生环境的改善、以及现代诊疗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而产生,从而使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下肢缺血性疾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有相关研究显示,当下肢缺血性疾病发展进入到严重肢体缺血性期,在自然病程1年后仅有50%的患者属于未截肢生存[2],有25%的患者需要截肢[3]。本文拟使用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纤溶酶进行临床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具体报道如下:
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2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4];②患者知情并自愿同意参加本研究。25例研究对象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在25~79岁,平均年龄(59.98±5.21)岁。
25例研究对象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采取平卧位,麻醉成功后,在闭塞动脉血管远端纵行切开,钝性剥离并横断切口处的动脉内膜,使用不锈钢套圈将动脉内膜断端套入圈套器,慢慢向近端推进至闭塞近端,退出圈套器,然后根据动脉口径选用相应的Fogarty取栓管,像取血栓一样将动脉内膜取出。如果上述方法不能取出动脉内膜,就需要在动脉闭塞的近端切开动脉,横断内膜并取出。将内膜取出后,在闭塞远端的动脉切口处将内膜断端间断缝合固定于动脉壁上,动脉切口直接缝合,或者就近切取一段静脉,采用动脉成形术。术后用纤溶酶(剂量为200U)+氯化钠注射液(浓度为0.9%)/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5%,剂量为250毫升)保证1次/天的静脉滴注频率用药[5]。临床选择纤溶酶药物施治一个疗程为10天。
观察25例研究对象术后近期通畅率。
25例研究对象其中23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失败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搭桥术,1例因远端流出道闭塞恶化导致截肢,通畅率为92.0%,无死亡。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缺血性血管疾病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脑梗塞、糖尿病足等为代表的下肢血管缺血性疾病[6]。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主要疾病之一,且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7]。就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靠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辅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差且无法有效阻止病程的进展;手术及介入治疗对病变局限和远端流出道通畅的患者有明显的疗效,
临床中主要有动脉内膜剥脱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内膜下血管成形术为主。但是有相关研究在远端内膜断端置入支架的方式使用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够预防远端内膜断端玻璃导致动脉闭塞。也有临床研究在内膜剥脱术中使用血管镜帮助处理远端内膜断端降低闭塞率[8]。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手术使用腔内动脉搭桥术,这种手术方式将原本的内膜剥脱术变得复杂,还会增加手术费用。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方式在动脉闭塞的远端切口向近端剥脱,完成剥脱之后再在闭塞的远端切开动脉,完成远端动脉内膜固定,术后给予纤溶酶药物抗凝治疗,结果显示,25例研究对象通畅率为92.0%。
综上所述,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纤溶酶治疗的方式,操作简单,创伤小,风险低,疗效好,预后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