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范1,曹 妍2,焦 然,许竹雅
痛风是一组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致使血中尿酸含量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关节周围、皮下组织、肾脏、血管壁而引起相应病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1]。痛风包括湿热痹阻型、风寒湿痹型、痰瘀阻滞型、脾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5种证型。根据其临床症状属中医“痹证”范畴。风寒湿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而致。症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局部皮下痛风石结节,伴关节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仁,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紧或濡缓。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风寒湿痹型痛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严重,不能自如屈伸,红肿明显,触及局部有冷感,遇热时疼痛稍减,周身脉络绷紧,舌苔淡红泛白。治宜在祛风散寒、化湿温经[2]。
中医药治疗痛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痛风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畴,普遍认为湿、热、痰、瘀是其病理和病机的关键。有研究对近几年治疗痛风的相关中药的功效、性味、归经、用药频次、中医治则等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治疗痛风的过程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中药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归肝经药物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药物;利湿功效为主的药物占29.68%,其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从药味角度来看,最多为甘味,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性温药物最多,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3]。中医学普遍认为痛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和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风寒湿痹型痛风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导致的[4]。
1.1 中药单方治疗 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是治风湿痹痛、痛风的要药。金刚藤醇提物有明显的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土茯苓可以增加尿酸盐的排泄,除具有抗痛风的作用外,还可以排除蛋白尿,恢复肾功能。有研究筛选出具有降血尿酸作用的中药,如晚蚕沙、土茯苓、薏苡仁、伸筋草等,这些中药对于治疗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效果[5]。
1.2 中药复方治疗 张智勇[2]提出治疗风寒湿痹型痛风的中药配方。组方一:川乌头6 g,生薏苡仁15 g,黄芪20 g,麻黄5 g,鸡血藤15 g,炒白芍14 g,当归16 g,甘草10 g,萆薢16 g,细辛5 g,桂枝6 g,生姜4片,土茯苓3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 d为1个疗程。组方二:羌活30 g,草乌10 g,片姜黄15 g,细辛2 g,桑枝30 g,防己10 g,土茯苓20 g,木爪20 g,萆薢13 g,防风10 g,当归6 g,川芎10 g,生姜4片,甘草10 g,苍术20 g,麻黄10 g,桂枝20 g。水煎服,每日 1剂,分2次服,10 d为1个疗程。沈维增等[6]对于风寒湿痹型痛风关节炎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进行治疗,处方:麻黄2两,芍药3两,桂枝4两,甘草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此外,处方内容还涵盖了甘草附子汤、麻黄加术汤、桂枝汤的变化运用,麻黄、防风祛除肌表之风寒;桂枝、芍药可以调和肌肤腠理间的营卫之气;白术祛肌肤、关节湿邪,以土制水;生姜、甘草运中焦,助麻黄、桂枝、白术祛肌肤骨节间水气;这几味药体现了固护营卫,通过微发汗从表祛除风寒湿邪;附子则是走里温运阳气以散寒除湿;风寒湿郁而化热,用知母甘寒滋阴清热,泻其郁火;全方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兼滋阴清热之功效,主治风湿历节。
王双双[7]申请了治风寒湿痹型痛风中药配方的专利,配方:川乌10~15 g,白芍10~15 g,桂枝15~20 g,白术20~25 g,防己10~15 g。将川乌、白芍、桂枝、白术、防己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水1 200 g,恒温煎煮1 h,留液去渣即可,每日饮用3次。张茂全[8]申请了一种治疗风寒湿痹型痛风的药酒专利,配方:芫花6~8 g,大黄8~10 g,泽兰8~10 g,车前子5~8 g,秦皮6~8 g,地龙8~10 g,羌活6~8 g,独活8~10 g,秦艽6~8 g,五加皮6~8 g,乌蛇肉5~8 g,钻山风6~8 g,山姜6~8 g,巴戟天6~8 g,狗脊6~8 g,络石藤6~8 g,路路通6~8 g,鸡血藤6~8 g,透骨草6~8 g,黄精10~12 g,牛膝10~12 g,人参6~8 g,蜈蚣2~3 g,白米酒500~800 g。全方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治疗风寒湿痹型痛风。魏国强[9]申请了一项治疗风寒湿痹型痛风的中药制剂专利,配方:白桂15~20份,冬里麻15~20份,矮卫矛10~15份,吹风藤5~10份,荭草根10~15份,菅茅根15~20份,切线透骨草5~10份,芦子藤10~15份,双参5~10份,女贞子10~15份,蕨麻10~15份,凤尾七10~15份,泽泻5~10份,地龙5~10份。诸药相和针对风寒湿痹型痛风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治疗,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治愈率高、无副作用等特点。李杰[10]创立了一种治疗风寒湿痹型痛风的中药组合物,配方:豹皮樟根30~35份,齿缘钻地风25~30份,钝叶蔷薇30~35份,杜松6~9份,过山枫12~15份,花拐藤根9~12份,金雀根25~30份,石楠根6~9份,紫藤根9~12份,细芦子藤6~10份,四念癀12~15份,十八症6~9份,蚌壳草根12~15份,矮卫矛10~15份,菅茅根15~20份,星状凤毛菊25~30份,甘草6~9份。本配方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型痛风,有效率高、疗效可靠、用后不再复发。刘香莉申请了一种治疗风寒湿痹型急性发作痛风的药物及制备方法。配方:刮金板、阴香皮、积雪草、豆豉姜、十八症、见血飞、芦子藤、走马风、鞘菝葜、穿山龙、防己、白芷、桂枝、荜茇、桑葚、锁阳、淫羊藿、苏木、丹皮、肉桂、赤芍、当归和乳香,主治风寒湿痹型急性发作痛风,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功效,能够起到清热利湿、温阳祛寒、化瘀止痛的治疗作用,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药效直达病灶,显著减轻病人痛苦,且制作工艺简便,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成本低廉、易于被病人接受的优点[11]。
林昌松等[12]认为风寒湿痹型痛风治法主要是通过祛风散寒除湿的方法,方药为大乌头煎合五苓散加减,组方:制川乌10 g (先煎),桂枝10 g ,白术15 g,土茯苓30 g,猪苓15 g,泽泻15 g。关节疼痛剧烈的病人,可以加姜黄10 g、细辛3 g通阳散寒;关节肿甚者加茯苓皮30 g、泽兰15 g、泽泻15 g、山慈菇 20 g;下肢疼痛明显病人加牛膝15 g、独活10 g。外治法可选用双柏散等中药热敷患处。
针灸疗法主要是在痛风关节周围以及循经取穴,其中风寒湿痹型适宜针灸并施,在急性期运用行泻法,而在恢复期运用平补平泻法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目的是祛除风寒湿热等邪气,使痹痛得以缓解。有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选穴频率最高的前3位腧穴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阴脾经;并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的是三阴交-血海-曲池[13]。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治疗痛风主要是应用温针的方法,其治痹主要是突出“温通”二字,温主要是除寒湿、通经络。通过温针灸可以调和营卫、温经通络,从而起到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疗效优于单纯西药[14]。
痛风的无症状期主要表现为血尿酸水平高,但无尿酸结晶,并且无痛风症状。无症状期的饮食治疗主要是限制嘌呤摄入。坚持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尿酸水平,预防痛风的发生。地中海饮食主要是指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豆类和粗粮摄入量较大,全脂奶、红肉摄入适量,用橄榄油来作为烹调的油类,并搭配适量的葡萄酒。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包括降低体重、日常锻炼和限制红色肉类以及含糖饮料的摄入,此外还要避免饮酒,限制含嘌呤高的食物,应限制过量蛋白质摄取,鼓励进食脱脂奶、酸奶、植物蛋白及樱桃;鼓励每天饮水多于2 000 mL,避免脱水;还应避免剧烈运动或关节损伤,但鼓励适当运动。国内外研究都证明,改善生活方式是提高痛风病人疗效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15]。蒋进枝[15]提出了风寒湿痹型病人的饮食治疗方法,饮食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可用生姜粥:生姜25 g,籼米100 g,饴糖150 g,将生姜切末煮汁,入米煮粥,待粥熟时,加饴糖搅匀,煮沸即成,分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
单方中药、中药复方、针灸疗法、饮食治疗对风寒湿痹型痛风有很好的效果。痛风的辨证取方用药暂未统一, 多取决于各医家自身临床经验,难以成规律地指导治疗[16-17]。在强调传统中医辨证的同时,善于结合疾病的现代研究成果,将中医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