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中药抗血栓作用研究进展

2019-01-05 03:59:5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抗血栓益气血瘀

,,, ,,

血栓形成是多种疾病的病因或并发症,如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肺血栓栓塞症、手术或外伤后的深静脉栓塞等[1]。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是在活体的血管系统中形成的凝块栓子,其形成机制涉及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纤溶和血流改变。根据部位和组分的不同,血栓可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和透明血栓。

血栓形成与中医的血瘀证在生理病理认识方面非常相似,血液充盈、心气充沛和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会导致血行不畅,乃致血栓形成[2]。中医学认为气血既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气虚血瘀是导致血栓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益气活血法,是指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治疗血管瘀阻不通所致的病症,以达到气血冲和、脉道通利、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益气活血法是中医临床治疗血瘀证的有效方法。

目前预防和治疗血栓的西药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45%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及4%~30%服用氯吡格雷的病人未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得理想效果[3-4],且不同西药的联合应用可能导致某些病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增加[5]。其可能原因在于血栓的形成是多因素、多作用机制参与的复杂过程,而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往往仅针对其中的某个环节发挥作用[6]。目前西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常规剂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增加治疗量使出血风险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提高,终点获益率下降,而益气活血类中药类多为补益类药物,无毒副作用。因此,本研究对益气活血类中药复方、中成药及中药单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益气活血中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 益气活血复方

益气活血复方在抗血栓方面研究和应用较多。临床上益气活血类中药复方单用或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多用于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另外,实验性研究多利用动物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或急性血栓动物模型研究益气活血类中药复方抗血栓的功效。

1.1 临床应用 深静脉血栓常发生于手术后及多种原因造成肢体活动受限或长期卧床的病人。深静脉血栓属于中医“脉痹”范畴,主要由血液气化功能失调,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致经脉壅遏不通,或因风寒湿邪损伤经脉而脉痹血凝、阻塞脉道所致[7]。关节置换术后存在发生血液高凝状态以及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益气活血法可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8]。李书良等[9]对60 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病人采用生黄芪、生地黄、党参、丹参、红花等组成的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并与低分子肝素钙作对照,治疗14 d后,低分子肝素钙组有1例出现轻微静脉血栓,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组没有出现静脉血栓。提示益气活血通络汤能有效防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疗效与低分子肝素钙相当。邵正海等[8]通过对9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治疗发现,补肾益气活血类中药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活化时间、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单用利伐沙班治疗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益气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股骨头置换术后高龄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作用,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组相比,联合用益气活血方可使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等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10]。有研究表明,黄芪、葶苈子、车前子、茯苓、丹参、木香组成的益气活血方可以改善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栓前状态[11]。

1.2 动物模型研究 张力等[12]建立了兔深静脉血栓模型,益气活血法通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的调节,使体内纤溶系统的功能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通过保护血管内膜及抑制和(或)减轻静脉血栓形成后的炎症反应来防治深静脉血栓。由熟地黄、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牛膝、枳壳、甘草、水蛭、黄芪组成的益气活血方剂,可明显升高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并能减轻血栓形成后的炎症反应[13]。益气活血中药配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使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显著降低,凝血指标改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下降,6-酮-前列腺素含量升高,从而可进一步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14]。神脑康片由知母、川芎、黄芪、葛根、白芍、三七等益气活血类中药组成通过急性血瘀大鼠模型的研究表明,神脑康具有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素B2水平和上调6-酮-前列腺素等血栓指标,发挥抗血栓作用[15]。

2 益气活血类中成药

有法必有药,中药乃至中成药研究对血栓形成的认识和防治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明确的疗效。目前,益气活血类中成药有复方血栓通胶囊、血栓心脉宁、心悦胶囊等。

复方血栓通胶囊由三七、黄芪、丹参、玄参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功效。聂勇胜等[16]利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的抗血栓作用,发现其可以显著缩短大鼠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并显著提高血小板聚集能力,减轻大鼠下腔静脉、动-静脉旁路血栓的湿重和干重。Sheng等[17]利用复方血栓通胶囊中的22个成分针对41个蛋白靶点进行了网络药理学分析,证实了复方血栓通胶囊抗血栓的功效。

血栓心脉宁片主要由川芎、丹参、水蛭、毛冬青、牛黄、麝香、槐花、人参茎叶皂苷、冰片、蟾酥等组成,药典上规定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胸痹,症见头晕目眩、半身不遂、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张晓天等[18]采用两次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浴的方法建立急性血瘀大鼠模型,血栓心脉宁片可使血瘀模型大鼠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显著降低,并且可以降低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栓长度、血栓湿重及血栓干重显著降低。

心悦胶囊是以西洋参茎叶总皂苷为原料研制的中药二类新药,具有益气养心、和血功能,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于气阴两虚证者。心悦胶囊可明显降低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高剂量的心悦胶囊可降低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防治血栓形成[19]。另外,单味益气或活血类中药制成的注射液也具有抗血栓功能,岳海涛等[20]研究发现红花注射液可降低血瘀模型大鼠体外血栓湿质量和干质量,并可明显降低血瘀大鼠血细胞比容、血液黏度,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凝血时间。

3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具有益气或活血作用的中药多被报道有抗血栓作用。人参炮制品黑参能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及减少红细胞聚集,并能降低血栓湿重[21]。人参皂苷Rb3具有抗血小板聚集[22]。

红景天具有益气活血,通脉平喘功能。现代研究发现红景天主要成分红景天苷可降低实验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栓长度和重量[23]。

灯盏花是活血类中药,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功效,灯盏花乙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调节血脂、促纤溶、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24]。宋艳等[25]灌胃给予大鼠灯盏花乙素苷元后,复制大鼠血栓模型,发现灯盏花乙素苷元能够明显延缓血栓形成时间,抑制血栓形成,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瘀模型大鼠血黏度的作用。

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莪术二酮为莪术中含有量最高的倍半萜类化合物[26]。王秀等[27]发现莪术二酮可以延长血栓模型小鼠的凝血时间,降低血栓素、6-酮-前列腺素比例等指标而发挥其抗血栓的作用。

桃仁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有关桃仁提取物对瘀热互结证大鼠的抗微血栓效应的研究发现,桃仁提取物可以减轻全血黏度或血浆黏度,减轻模型大鼠的微血栓。具有活血和行气作用的延胡索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尤其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心律失常及心绞痛止痛等方面[28]。

延胡索提取物可降低血栓湿重和干重,对血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9]。延胡素乙素能抑制大鼠静脉血栓形成,抑制率可达54.2%,可有效地降低FeCl3刺激动脉血栓和动静脉旁路血栓重量,延长大鼠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30]。

赤芍总苷能够显著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减少血栓的形成[31]。另有研究表明,赤芍提取物可以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赤芍中化学成分原儿茶酸、白芍苷、芍药内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等4个化合物可显著降低血细胞沉降率和红细胞压缩体积;芍药内酯苷和五没食子酰葡萄糖降低血栓素B2水平;原儿茶酸、白芍苷、芍药内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可上调血浆6-酮-前列腺素水平[32]。

三七提取物可缩短凝血时间、出血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血栓湿重抑制血栓[33]。有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在抑制血小板黏附方面优于阿司匹林[34]。

4 结 语

血栓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血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减少死亡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中的治疗原则之一,预防血栓也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理论中瘀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血证》中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以调气为先”。益气活血法治疗血栓等疾病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机体进行气血整体调理发挥作用的,且利用益气活血类中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上都相对成熟。

现阶段,益气活血疗法仍以汤剂为主,少有符合规范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疗效。多数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个体差异较大的问题;单味中药抗血栓研究部分还处于研究阶段,很少进入临床实验,因此市场上益气活血类中成药较少。针灸、艾灸和推拿按摩等物理疗法在治疗血栓中效果显著,这些疗法若能与中药配合使用,将能更好地发挥益气活血疗法在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优势。

猜你喜欢
抗血栓益气血瘀
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的评估有了最新专家共识
家庭医药(2023年3期)2023-05-30 09:02:21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46
抗血栓压力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红花二米粥能抗血栓
饮食保健(2020年7期)2020-04-30 08:44:46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4
血瘀体质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19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9期)2014-03-11 2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