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斌
自2012年取得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以来,我已经参与临床带教工作6年整了。从医学生,到中医住院医师,再到中医住培带教老师,每一种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有心理上的转变,而种种角色的转变,并非彻底抹掉了之前角色的属性。我依然是个学生,必须不断地学习,因为有临床工作的需要;我依然是名医生,我还在临床一线工作,是有临床经验的老师,容易把理论上的教学问题更好地渗透到临床具体诊疗工作中去;我还是一名光荣的老师,除了做好医生本职工作外,既要为人师表,又要作抽象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既要自己懂,也要让学生懂,学会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由于集众角色于一身的特殊性,结合本次学习的经验体会,让我有了如下的思考,如何为学、为医、为师?
为学,就是严谨治学。治学之道,让我想到了《中庸》,其中有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态度与方法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治学思想的精华,将学风、文风、德行与治学修身相联系。
博学之,即广博地学习。“学然后知不足”,博学可以开拓视野,减少偏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性。
审问之,即详细探问。《论衡·知实》曰“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能否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做学问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慎思之,即慎密地思考。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也强调“学”与“勤”“思”与“行”的关系。
明辨之,即明晰地辨察。朱熹在《中庸或问》中提出:“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见于行。”告诉我们通过明晰的辨察,经过理性的思维,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得出正确的结论,后还要经受实践检验。
笃行之,即坚决地实行。朱熹认为:“‘笃行’为力行之事”,许多科学家、哲人志士和文人学者都始终坚持真知与笃行的统一。
这些都是自身提高成长,为医、为师之精要。
为医,就是要成为合格的中医医生。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告诉了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为师,就是成为合格的老师,特别是中医住培基地的带教老师。《论语》中师道给了我们很多提示。
善于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是孔子观察学生的方法和道理。首先,通过观察学生的说话内容和方式,及交往的朋友来知晓学生为人;其次,观察学生做事情使用的方法或途径;再次,了解学生做某件事的目的。充分地了解是为了更好地帮助。
相互尊重:《论语》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不会单一地从出身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优劣,更不会从学生的成绩评价学习的成果,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学习之中。我的学员情况亦是参差不齐,有博士高材生,又有本科见习生,还有医学基础差,但是临床功夫一点都不差的中医特长生等。都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等基础上来开展。
善于引导:孔子认为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思辨真正掌握知识。
注重修养: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担当着表率的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学生从心里认可一个老师,应当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良好的作风、高尚的品质。为医、为师都是如此。
如何为学、为医、为师。我想我已找到答案,固然苦难重重,但是能在《中庸》《大医精诚》《论语》等理念的引导下,并付之实践,定当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