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相关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报道

2019-01-05 00:25:1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胰酶酮症亚群

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 030012);2.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2000年日本Imagawa等[1]将一组以急骤起病、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并伴有胰酶升高为特征的1型糖尿病命名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FT1DM),属于Ia型糖尿病。该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常合并急性肾衰[2]、心搏骤停、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时诊断与治疗,病死率极高。但是目前临床上对此认识甚少。本研究报道1例妊娠期起病的FT1DM,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及时救治,减少病死率及重症并发症的发生。

1 资 料

女性,39岁,主因口干、多饮1 d,胸憋、气紧半天于2016年9月7日入院。病人既往体健,1996年生育1子,足月顺产,产前、产后均曾行糖耐量筛查,未发现糖尿病,其子生长发育正常,病人目前第二次妊娠,孕18周。入院前1 d无明显诱因口干、多饮、多尿,日饮水量可达3 L以上,未予重视。当晚突发腰背部疼痛,不能站立,胸憋、气紧,次日晨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急诊,测空腹血糖39.26 mmol/L;肾功能:尿酸557 μmol/L,血钾6.27 mmol/L,血钠127.1 mmol/L,尿素氮(BUN)9.16 mmol/L,血肌酐(Scr)107.1 μmol/L;胰酶:血浆淀粉酶207 U/L,血脂肪酶330 U/L;尿液检查:酮体(+++),蛋白(1+),血(+-),葡萄糖(++);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WBC)28.2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2.4%;血气分析:pH 7.0,氧分压(PO2)136.9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CO2)13.3 mmHg,实际碳酸氢根AB 3.2 mmol/L,标准剩余碱(BE) -27.3 mmol/L,血浆二氧化碳(CO2)含量3.1 mmol/L,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入院检查(2016年9月7日):血压(BP)136/83 mmHg,呼吸21次/min,脉搏105次/min,体温36.5 ℃,体质指数(BMI):27.18 kg/m2,张口呼吸,唇红,口内有酮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无浮肿。入院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后立即给予大量补液恢复血容量、纠正酮体,静脉输注小剂量胰岛素降糖,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病人一般情况好转,无口干、多饮、胸憋、气紧,在充分告知病人及家属抗生素很可能致畸的副作用后,病人表示同意使用抗生素,给予病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入院后化验回报:糖化血红蛋白(HbA1c) 5.9%;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胰岛素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抗体(IAA)均阴性;胰岛素释放:空腹胰岛素9.79 μIU/mL,餐后2 h胰岛素13.64 μIU/mL; C肽释放:空腹C肽0.22 ng/mL,餐后2 h C肽0.27 ng/mL;甲状腺功能正常。尿酶:尿微量白蛋白5.6 mg/L,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16.5 mg/g。次日复查血气:pH 7.417,PCO233.7 mmHg,PO284.1 mmHg,实际碳酸氢根AB 21.2 mmol/L,BE-2.2 mmol/L,血浆CO2含量19.2 mmol/L;肾功能:尿酸553.1 μmol/L,血钾4.51 mmol/L,血钠129.8 mmol/L,BUN 8.96 mmol/L,Scr 95.1 μmol/L;尿液检查:酮体(-),蛋白(1+),血(-),葡萄糖(-)。出院前复查血细胞分析:WBC 8.3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55.4%;妇科B超:中期妊娠。出院时病人餐前血糖波动在4.4 ~9.6 mmol/L,餐后血糖波动在6.6~10.8 mmol/L。出院后皮下注射胰岛素按医嘱调整血糖。1月后电话回访病人餐前血糖控制在6~10 mmol/L,餐后血糖波动在7~12 mmol/L,病人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追问胎儿诉于当地妇幼医院引产。

2 讨 论

据报道,FT1DM占酮症酸中毒起病的1型糖尿病的20%,且比自身免疫型1型糖尿病具有更严重的代谢改变[3]。目前FT1DM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进展极快,起病1周内进展为酮症酸中毒;初诊化验血糖>16 mmol/L,HbA1c<8.5%;空腹C肽<0.3 ng/mL或餐后2 h C肽<0.5 ng/mL;常伴有血清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升高;糖尿病相关抗体GAD、ICA、IAA阴性。本例病人出现糖尿病高血糖症状后的1 d内进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测即刻血糖39.26mmol/L,HbA1c 5.9%,空腹C肽0.22 ng/mL,餐后2 h C肽0.27 ng/mL,血浆淀粉酶207 U/L,血脂肪酶330 U/L,GAD/ICA/IAA抗体均阴性,符合FT1DM的诊断。

本病好发于妊娠期妇女,尤其在妊娠中晚期及妊娠2周内更为高发[4]。本例病人在妊娠早期发病,较为少见,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妊娠和非妊娠期FT1DM的临床特征不尽相同[5],具体表现在两方面:①妊娠型具有更为严重的酮症酸中毒,代谢改变及电解质紊乱更加严重,恶心、胃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更高;②妊娠型的胰酶水平更高,pH水平更低,提示妊娠型的临床症状更严重。具体原因尚不明确,考虑与以下方面相关:①妊娠期在雌、孕激素的作用下,胰岛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母体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同时胎盘分泌的孕激素、皮质醇增多,而且还可分泌胰岛素酶加速胰岛素的降解[6],这些都会导致妊娠期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②妊娠期母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机体T细胞亚群分为以分泌白介素(IL)-2、IFN-γ、TNF-β为主的Th1细胞亚群和以分泌IL-4、IL-5、IL-6、IL-9、IL-0、IL-13为主的Th2细胞亚群。其中Th1细胞亚群抑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蜕膜蛋白的合成,诱导滋养层细胞凋亡,损害胎盘组织,易导致流产甚至胚胎死亡,不利于妊娠。为了维持母体的正常妊娠,在黄体酮等激素的作用下,妊娠期免疫功能由Th1型转变为Th2型,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体液免疫占主导地位,从而抑制Th1细胞亚群对胎盘滋养细胞的损伤,有利于母体妊娠的顺利进行[7]。与此同时由于妊娠期Th1/Th2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免疫系统内环境紊乱,使机体处理外来病原菌的能力减弱,导致机体对病原菌易感,也使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失衡,造成对自身组织的损伤,使机体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FT1DM)更加易感,症状更加严重。

FT1D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有遗传、病毒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为HLA-Ⅰ、HLA-Ⅱ、HLA-Ⅲ三类基因,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识别及免疫应答,其中HLA-Ⅱ类基因与糖尿病发病相关联[8],研究表明有50%的FTIDM病人的HLA-Ⅱ型基因阳性[9],HLA-Ⅱ型基因阳性的人群FT1DM的发病风险更高[10]。众多证据表明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疱疹病毒、轮状病毒等均参与FT1DM的发生,受到病毒感染的胰岛β细胞产生HLA分子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导致了针对β细胞的免疫反应,引起β细胞严重破坏,胰岛功能严重受损[11]。多数活检结果提示大多FT1DM病人的胰腺α和β细胞均有明显的破坏,胰岛细胞功能接近完全丧失[12]。胰腺外分泌腺周围有T淋巴细胞浸润,这与胰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升高相关,不过在糖尿病酮症病人的胰酶也会升高,可见胰酶升高并非急性胰腺炎的特征性表现[13]。

FT1DM起病前多数无糖尿病病史,常以呼吸道症状和胃肠道症状起病,临床上极易误诊。因此临床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妇产科医师发现妊娠妇女有胸憋气紧、恶心呕吐,尤其是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口干多饮时,一定要予以重视,行相关检查排除是否患有FT1DM。一经诊断FT1DM,应立即补液纠正酮症,同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病人的β细胞破坏严重,胰岛功能极差,血糖波动大,住院期间使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更加理想[14]。

FT1DM病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就诊时易忽视,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广泛重视,进一步阐明该病的病理机制对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胰酶酮症亚群
TB-IGRA、T淋巴细胞亚群与结核免疫的研究进展
胰酶肠溶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北方药学(2022年3期)2022-09-06 00:22:06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使用不同胰酶消化PK15细胞对比试验
不同溶液对口服药与肠内营养乳剂固态标本的溶解效果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胰酶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纤突蛋白作用的研究进展